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余姚 > 文化余姚 >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遗址发掘历程
发布日期: 2020- 11- 05 10: 52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


  河姆渡遗址曾先后两次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2800平方米,出土文物6200件,陶片几十万片。1973年11月9日至1974年1月10日在1973年夏天试掘的基础上,对遗址的南部进行了首次发掘,发现了四个叠压的地层,揭露了干栏式建筑和水井等遗迹,出土了很具地域特色的夹炭黑陶器、骨耜等一批重要遗物,大量的动植物遗存,特别是栽培稻谷的大批量发现为同时期其他遗址所不见。所有这些重大发现,当年曾轰动国内外,得到学术界的普遍关注,并被命名为“河姆渡文化”,得到了全国考古界的认同。
  1977年10月8日至1978年1月28日,为进一步了解河姆渡遗址内涵及干栏式建筑的布局、结构、规模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第二次发掘。此次发掘验证了第一次发掘划分的地层是正确的,发现了二十八个灰坑,以及干栏式建筑基址等遗迹和二十七座墓葬,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骨、角、牙器和木器等遗物,为进一步认识河姆渡遗址各时期文化面貌及其内在联系提供了一批新鲜资料。
  河姆渡遗址是一处年代古老、保存较好、文化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的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阶段的遗址。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之初,曾轰动了国内外学术界,“河姆渡文化”名扬四海,各方专家学者纷沓而至。发现带榫卯的干栏式长房子,出土的大批珍贵遗物及动、植物遗存,对研究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特别是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多学科研究提供了丰富而又可靠的实物资料,考古实践表明黄河、长江流域的原始先民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远古文化。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