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002972698/2021-39197 | 内容分类: | 政府工作报告 |
主题分类: | 综合政务 | 发布日期: | 2021-01-21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公开时限: | 长期公开 |
公开范围: | 面向社会 | 责任处室: | 市政府办公室 |
2021年度政府工作报告 | |
余姚市人民政府市长 徐云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20年工作回顾和“十三五”发展成就 2020年极不平凡。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市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宁波重要讲话精神和对余姚重要回信精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入开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和“改革创新年、执行落实年”活动,克难攻坚、加压奋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基本达到预期目标。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10亿元、增长5.3%;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2亿元、增长6.5%;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5273元和39277元,分别增长5.3%和6.7%。 一年来,我们的主要工作及成效是: (一)疫情防控在大考中赢得主动。科学快速开展疫情防控,统筹做好医用物资、生活必需品等供应保障,23天实现确诊病例“零新增”,39天实现本地病例“全治愈”,做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零感染”。12名援鄂医务人员义无反顾、逆行出征,为打赢湖北保卫战贡献了余姚力量。全面落实精密智控常态化机制,强化重点人群、重点行业、重点场所闭环管控,不断巩固疫情防控稳定向好势头。最快速度部署推进复工复产,精准实施帮扶企业20条、金融保障服务等政策措施,“四送一增强”做法入选省争先创优最佳实践案例,全市经济加快恢复、实现V型反转,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位居宁波第一。在这场抗“疫”大战中,众多逆风而行、舍小顾大、无私奉献的大爱之举,让我们为之动容、为之骄傲! (二)产业转型在逆势中增创优势。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规上工业、高新技术、装备制造、“246”产业等增加值增速均位居宁波第一。建成投用科技大市场,新引育高层次人才795人,净增高新技术企业93家,规上企业研发机构设置率居全省第三。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挂牌成立,智能光电小镇产值达到16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3家、过会1家,舜宇集团首次入榜中国企业500强。建成投用海吉星农批市场,创建成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坚持招商引资与增资扩产并举,甬矽电子二期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培育无公害农产品36个,“余姚樱桃”获批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创建成为省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 (三)城乡品质在融合中不断提升。南雷南路两侧、高铁新城等重点区块高标准开发,“阳明古镇”府前路历史文化街区一期实现开街,既有住宅小区加装电梯实现破零。试点城区道路深度保洁模式,投用城市“智能停车”系统,成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级复查。5G基站实现中心城区全覆盖,荷梁线改建一期等项目实现开工,余梁公路北延跨姚江大桥等工程贯通,姚江上游余姚西分调控枢纽通水通航,成为全国首批深化小型水库管理体制改革样板市。深化乡村振兴战略,成功举办宁波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新增国家3A级景区3个,创建成为省全域旅游示范市。 (四)生态环境在攻坚中逐步改善。突出源头治污,整治“低散乱污”企业507家,淘汰关停落后产能项目15个。统筹推进“五水共治”,姚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年行动启动实施,市域污水主干管网输送复线工程建成投用。开展空气质量提标进位行动,PM2.5浓度降到每立方米28微克。开展“六清六净”专项行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有力推进,创建成为“基本无违建市”。完成废弃矿山整治42个,消化“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9816亩,创建成为省级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市。 (五)民生福祉在补短中持续增进。全市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达到100.3亿元,各级民生实事均全面完成,第11次荣登“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开工建设北师大余姚学校,与宁职院成功签约合作共建余姚校区。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建设加快,井头山遗址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市公共文化中心建设稳步推进,阳明文化周活动成功举办,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市人民医院肿瘤治疗中心投用、感染楼开工。镇级矛调中心实现全覆盖,村社组织换届圆满完成,“平安余姚”建设有望获得十四连冠。 (六)政府建设在改革中体现高效。推进政府数字化转型,省定41件个人和企业事项实现“一件事”联办,一般企业投资项目审批“最多80天”、开工前审批“最多50天”、竣工验收“最多30天”全面实现。强化政府工作创新,在宁波大市率先推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3项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基本完成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乡村检察官工作获省县乡法治政府建设“最佳实践”项目。 各位代表,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过去的五年,我们紧紧围绕“两区三城”打造,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推动产业转型提速、城乡环境提质、民生福祉提升,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将胜利实现,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五年来,我们优服务、稳增长,综合实力争先进位。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6%;人才总量超过36.5万人;规上工业增加值从269.2亿元增加到465亿元;外贸出口从422亿元增加到660亿元;财政总收入达到185.2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2亿元,年均分别增长6.7%和8.7%;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8%和8.2%。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比2015年上升8位,营商环境百强县挺进前5,创建成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 五年来,我们优结构、促转型,发展质量持续提升。战略新兴、高新技术、装备制造产业增加值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吉利整车制造、舜宇新基地等一批旗舰型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投产,浙大机器人研究院等一批高端科研机构成功入驻。国家级“单项冠军”和省级“隐形冠军”企业总量位居宁波首位,上市企业达到12家。累计实施国家级重大科技专项4个,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3.15%,位列全国创新百强县第5位。中国机器人峰会永久落户,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连年攀升,跻身全国电商百佳县、中国县域旅游综合竞争力百强县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全面完成,中泰生态农业园等重大农业项目落地建设,被授予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等称号。 五年来,我们优环境、强统筹,城乡面貌实现蝶变。中心城区“一轴两环三片区”新颜渐展,万达广场、五彩城等商圈基本形成,“三江六岸”光影艺术工程扮靓全城。宁波至余姚城际列车一期、慈余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建成,姚江城区段堤防加固工程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投用。泗门卫星城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梁弄镇入选全国特色小镇,我市成为省美丽乡村示范县。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森林覆盖率达到42.18%,PM2.5平均浓度比2015年下降42.9%,空气优良率比2015年上升15.4个百分点,四明山区域获“中国天然氧吧”等称号。 五年来,我们优供给、惠民生,群众生活明显改善。一般公共预算用于民生支出年均增长5.9%。低保标准从每月664元提高至891元,90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全面消除,机构养老床位增加2680个。梦麟中学等132所学校完成新(改、扩)建,成为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市。5部文艺作品获全国和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道德银行”建设入选中宣部实践案例,获“全国围棋之乡”等称号。市妇幼保健院、新中医医院建成投用,市域医共体建设全省领先。创新打响基层社会治理“阿拉一起来”品牌,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刑事治安案件总量较2015年下降22%,成功捧得省“平安金鼎”。 五年来,我们优作风、提效率,政府改革纵深推进。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企业开办压缩至1个工作日办结,民生事项全部实现一证通办,“移动微法院”等工作全国首创,“出生八项一窗通办”等做法全省领跑,成为宁波首个全域无证明城市。开展“六个清零”专项行动,率先推进国资国企改革,政府债务规模、财务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创新设立部门职责分工裁决委员会,建立与人大、政协重点工作对接交流制度,自觉接受各界监督,累计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076件、政协委员提案1256件。 与此同时,民族宗教、台务、侨务、审计、史志、气象、档案等工作取得新成效;慈善、工会、红十字、残疾人、青少年、妇女儿童等工作有了新发展。 各位代表,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叠加多发的风险挑战,“十三五”发展成绩来之不易。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坚强领导的结果,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市委科学决策、正确领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上下携手努力、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全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干部、老职工,向驻姚部队和武警官兵,特别是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全体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余姚发展的海内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仍需优化,投资结构不够合理,科技创新活力有待加强,资源要素配置效率还不够高,推动经济更高质量发展仍需付出更大努力;城市建设、生态环境等方面还有不少欠账,城乡融合、安全生产等领域还有不少短板,教育、医疗、文化等优质资源供给与群众需求还不匹配。与此同时,党员干部对照“五个过硬”“七种能力”要求还有差距。对此,我们一定努力改进工作,切实履行职责,尽心竭力不辜负人民期待。 二、“十四五”发展主要目标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根据市委建议,市政府认真研究并广泛征求意见、汇集各方智慧,编制了“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经本次大会批准后,市政府将认真组织实施。 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到2035年,我市将基本实现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成为浙江建设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重要窗口模范生的排头兵。到2025年,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1700亿元和13万元,高质量发展、现代化建设走在全省全市前列,综合实力在国内同等城市中实现争先进位,“三区三城”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力争创建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 为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我们将围绕省委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和宁波市委“当好模范生”的要求,扎实推进“五个率先”,坚决扛起“排头兵”担当,努力在全国全省现代化新征程中争当先锋。 (一)激发创新动能,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建设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努力在创新主体培育、重点平台打造、体制机制改革上实现重大突破,推动中央创新谷、前湾硅谷建设成效初显,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升到3.8%左右。积极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48.6万,初步建成人才科技创新引领区。 (二)强化数字赋能,智能经济迅猛发展。基本形成“35”千百亿产业集群,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全面铺开,智慧型服务业、数字农业加速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智能经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畅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快融入。把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打造高质量产品、大影响品牌,推动本土优势产业和消费市场充分融入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度参与长三角一体化,开放型经济更高层次发展,基本形成与双循环相适应的一流营商环境。 (四)统筹区域城乡,现代都市品质彰显。城市规模与能级实现同步提升,“一主一副五片”市域空间协调发展,城市面貌呈现精致形象,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1%。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优异成果,基本建成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美丽余姚建设深化推进,绿色成为发展最动人的色彩。 (五)坚持守根铸魂,文化名城更具魅力。“文化+”战略深化实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以上。河姆渡文化等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标识度的文化品牌得到深度挖掘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六)健全智治体系,民生福祉全面增进。整体智治水平全面提高,市域治理现代化典范城市取得重大进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更趋均衡,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所扶取得新进展。 各位代表,实现未来五年和二○三五年的奋斗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相信,在中共余姚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十四五”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宏伟蓝图一定能变成美好现实。 三、2021年主要工作安排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还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启动实施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要把握大势,面对大变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抗击大风险中创造大机遇;要凸显优势,立足大战略主动融入、谋求融合、强化融通,在打开新空间中构筑新格局;要蓄力起势,锚定大愿景一张蓝图、一以贯之、一抓到底,在守正创新中实现“十四五”良好开局,为高水平建设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市委十五届十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打造“三区三城”,坚持系统观念,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深化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深入推进“六争攻坚”,扎实开展“两强三提升”行动,持续发力科技创新引领、重大战略融入、智造高地打造、城乡品质提档、民生福祉改善和整体治理强化,奋力开启高水平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建设新征程,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建议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左右,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左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2%,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是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致力战略融入,开拓开放发展新局面。 推动基础设施充分对接。实施高水平建设交通强市三年行动,基本建成余梁公路北延、胜陆公路等项目,开建通环西路、杭甬复线二期等工程,谋深宁波至余姚城际二期、城际快速及G228等前期,着力打造宁波西门户综合交通枢纽。谋划与沪杭甬的区域同城化,加强在能源、生态、新基建等方面建设合作力度,探索建立毗邻地区互联互通保障机制。 推动产业发展链式聚合。全面参与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建设,推动中意复旦科创中心等深化运作,谋划筹建宁波产业转移承接园。加强与上海交大、之江实验室、临港集团等优势资源对接,努力打造知名度高、带动力强的产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 推动公共服务有效融通。加快实施教育协同计划,探索跨区域集团化办学、共建研究机构等模式。推动市人民医院等医疗机构与长三角名院名医交流合作,推动异地就医医保直接结算医院扩面。主动对接长三角周边旅游资源,联合打造区域精品游线。加强文体、养老、政务等服务合作,更高水平扩大同城效应。 推动内外市场深度拓展。强化进口替代,推动个性化、柔性化生产,提升供应体系适配性。加快二三产分离,加强塑博会、农博会与知名品牌展会的协调联动,实施“姚货行天下”工程,促进余姚制造、余姚名品等打入长三角居民生活圈。开展外贸双翻番行动,深化跨境电商发展,深度参与浙江自贸区宁波片区等建设,建强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打造余姚企业出海联盟。 (二)致力产业升级,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 实施创新引领工程。坚持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谋划启动省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创建,实施“姚江英才”等系列人才“引育用留”计划,探索与高校院所共建高水平产业技术研究院、重点实验室和创新联合体。实施高新企业“育苗造林”计划,新增高新技术企业60家。深化全社会研发投入专项行动,力争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全覆盖。建立关键核心技术动态清单,开展“揭榜挂帅”技术攻关,高效运营科技大市场。 实施强链补链工程。全力打造新材料、光电信息等4大产业链,统筹实施传统制造业改造提升2.0版建设,力争战略新兴、装备制造、“246”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8%、9%。推进开发园区整合提升,全力争创省级高新技术园区。加快甬矽智能科创走廊和智能光电信息产业园建设,力争智能光电小镇创建成为省级特色小镇。实施企业“出城、离村、入园”行动,新开工小微园区2个、建成2个。 实施数字赋能工程。深化数字余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10%以上。加快推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实施智能化改造重点专项150个以上,力争三年实现数字车间倍增。规划建设工业数字大脑,开展橡塑、模具等行业工业互联网建设。 实施主体育强工程。围绕“抓大、壮小、扶微、助创”要求,打好企业培育系列组合拳,力争新增“个转企”250家、“小升规”80家、上市企业3家,培育宁波级以上“单项冠军”企业10家。深化“质优余姚”建设,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7家。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关心关爱海内外姚商和新生代企业家成长。突出精准化专业化招商,力争实到内资80亿元、外资2.5亿美元以上。 (三)致力品质提升,增强现代城市魅力值。 加快城市有机更新。开展城市品质提升三年行动,发力“三改四融五突破”,抓好“五线”管控,促进“四态”融合。推行片区一体化开发模式,精心打造“阳明古镇”,深化推进中国云城和中国塑料城联动发展,科学规划庙弄农批市场等区块建设。统筹实施城中村改造五年规划、老旧小区改造三年行动,探索建设“未来社区”。实施“建干路、修支路、通断头、疏卡口、破瓶颈”行动,推动城区交通“近期缓解、远期畅通”。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深化打造“城市大脑”,打通数据壁垒,建设“掌上治理之市”。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常态化机制,确保国家卫生城市通过复审。开展道路“补丁”减量、综合治超等专项整治,强化文明施工、“门前三包”等精细管理,推动实现“一把扫帚扫城乡、一个网络管全市”。强化“互联网+执法”、城管进社区、街(路)长等制度,提高路面见警率、见勤率。 优化城市功能配套。实施“三产扩容”行动,大力发展法律咨询、金融证券等现代服务业。开展城市业态改造,培育数字消费、服务消费等新增长点,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系统推进水环绿环构建、历史街区保护开发,着力打造府前路等一批“网红打卡点”。优化基础商业网点,构建“5+10+15”社区生活服务圈。综合谋划海绵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加快推进姚江上游余姚西分等工程。提标改造供水供电供气设施,推行机关事业单位、住宅小区错时开放停车。 (四)致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做强特色产业。推动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高质量实施“2966”乡村产业振兴行动,促进“一产提质”。坚持农业全链条培育,加快横坎头田园综合体等项目建设,建好“四明臻货”展示展销中心。谋划建设农业现代化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试点,抓好粮食、生猪等增产保供。完善四明山区统筹发展机制,进一步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 建优美丽镇村。纵深推进“千万工程”、美丽城镇三年行动,加快构建“一户一处景、一村一幅画、一镇一天地”的大美格局。持续推动乡镇功能提档,加快把集镇打造成为服务农民的区域中心。深化泗门卫星城、中心镇改革发展,着力打造示范样板。统筹推进“六清六净”、农村乱占耕地建房等专项行动,不断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提效农村改革。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加大农房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力度。推动工商资本、青年农创客“上山下乡”,培育更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效运作农村“产权超市”,持续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交易试点工作,统筹利用农村闲置土地、农房,力争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 (五)致力生态建设,绘浓青山绿水主色调。 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保护,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深化“森林余姚”建设,新增国土绿化3680亩。抓好能源“双控”,严格项目用能审查。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整治提升“低散乱污”企业350家,淘汰关停落后产能项目15个。 强化污染综合防治。实施大气污染精准治理,统筹推进工业废气、道路扬尘等综合整治。深化“五水共治”,提档升级河湖长制,加快城区污水收集系统五期等工程,抓好姚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等系列攻坚行动。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基本实现一般工业固废处置全覆盖。强化远程监测、网格化管理,构筑生态环境长效监管机制。 推动资源高效利用。健全资源有偿使用机制,规范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交易,创新产业用地供地模式,完善“标准地”出让等制度。持续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启动新一轮废弃矿山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力争亩均增加值增长8%。深化垃圾分类工作,加快推进厨余垃圾处置等末端工程,启动再生资源回收市场建设,最大程度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 (六)致力民生改善,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进高质量就业社区(村)建设,力争新增就业2.25万人。深化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智慧医保建设。发展慈善事业,完善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救助机制,兜底民生保障。推进医养护一体化体系建设,提升养老服务水平。 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加快北师大余姚学校、古路头小学(暂名)等建设,启动宁职院余姚校区项目,实现余姚技师学院(筹)“摘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完成市第三人民医院迁建,投用市人民医院感染楼,加快中医药传承创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扩容。深化“源头查控+硬核隔离+精密智控”工作机制,坚决守牢疫情防控底线。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房产交易监管,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打响文化余姚品牌。抓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河姆渡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申报工作,启动井头山遗址二期考古发掘,谋划四明山千里登山步道,打造大运河文化诗路、浙东唐诗之路余姚段。实施文化赋能工程,办好阳明文化周等系列活动,规划建设特色文化夜市,力争建成市公共文化中心。推进“书香余姚”建设,深化“做文明崇德余姚人”活动,打造“道德银行”升级版。 推进社会整体治理。迭代升级基层治理“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深化“阿拉一起来+马上办”机制,提升网络社会综合治理水平,加快形成县乡一体的整体治理格局。探索“诉调对接”,形成矛盾化解闭环。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风险防控等工作,确保高分夺取“一星金鼎”。 (七)致力效能增强,营造唯实惟先好氛围。 始终坚持忠诚为政。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确保上级和市委决策部署不折不扣落地见效。锻造“五个过硬”、提升“七种能力”,全面提高政府治理现代化水平。 始终坚持实干兴政。深化开展“三服务”活动,大力倡导“说了就办、办就办好”,建立完善“闭环+清单”管理模式。加强法治余姚建设,提升依法行政水平。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和舆论监督,高质量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 始终坚持争先优政。扎实开展“两强三提升”行动,坚持“项目为王”导向,积极营造奋勇争先、担当作为的良好氛围。深化“一件事”集成改革,创新重点工业投资项目“拿地即开工”等新模式,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努力打造营商环境最优市。 始终坚持廉洁从政。树牢“过紧日子”思想,从严控制非急需、非刚性支出,梳理盘活国有资产,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加强重点领域关键岗位监管,坚决杜绝权力寻租。严格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深化落实“四项报告”、“三交底”廉政谈话等各项制度,不断把“清廉余姚”建设推向纵深。 各位代表,新时代的蓝图已经绘就,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唯有实干才能走在前列,唯有争先才能不辱使命。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余姚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唯实惟先、知行合一、砥砺奋进,为全面建设高水平现代化创新型生态城市,为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而努力奋斗! 解读链接:http://www.yy.gov.cn/art/2021/1/21/art_1229144387_1629877.html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