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余姚 > 旅游风采 > 旅游资讯
漫步羊额古道
发布日期: 2021-03-15 09:36 浏览次数: 字体:[ ]

羊额岭与钱库岭、夏家岭等相互簇拥,是姚江平原进入四明山区的一个隘口。陡峭的山峰耸立,翠绿的松竹覆盖,盘山的公路缠绕,这是一个有着独特景色的去处。虽然驾车经过无数次,但久闻大名的羊额古道一直没去寻访过。

为弥补心中的缺憾,一个天气晴好的周末,我们锁定了羊额古道。

是日天晴,趁早出门。沿着浒溪线,过梁弄镇,到白水冲就要留心了,我们在北斗湾的大转弯处离开公路,从小道进山岙,道口立着一石碑,写着“羊额古道”。沿水库西岸行车,没多久,见一溪流汇入,那儿正是我选的起点——万春庵。

上午8点差5分,登山计时开始。

万春庵的门虚掩着,推门而入,小院清幽。院门前就是羊额古道,墙角立着“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

能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道自然是有故事的。此地因仙人丹丘子在这一带牧羊的传说而得名。据相关史料记载,梁弄的孙氏九世孙、崇政殿侍讲孙德玉足伤不愈,宁宗皇帝特赐拐杖,准他告病还乡。他与庆元的德云和尚最为知交,因德云和尚主持杖锡寺,为方便往来,两人出资开凿了这条古道,讫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古道旁有一处“羊额古道”的摩崖石刻,据说,那是曾经的余姚县县长苗启平刻的。

羊额古道不仅山崖陡峭、竹木参天、鸟雀啁鸣、溪水潺潺、兰草喷香,还有美丽的神仙传说、人文故事。

溅水岩溪在山的东边,溅水岩电站则在山的西边,是羊额古道北端的起始点。古道路面修复得非常平整,两米多宽,台阶棱角清晰。离万春庵两百米左右,有水泥板铺设的小桥,桥沿处写着它的大名——“天平桥”。过小桥,路转到了小溪的右侧,但仍没有古道的感觉。山势抬升,清冽的溪水在乱石间跳跃。小溪两边是高山,茂密的毛竹弯下腰,为我们遮挡阳光。

其实,羊额古道两侧的竹林已经有些退化了,荆棘丛生,干枯的老竹子东倒西歪。毛竹作为一种经济作物,曾是山里村民的主要生活来源。成竹砍伐后运出山卖钱,废竹收回家当柴用。竹林一年一翻垦,春笋收了收鞭笋,鞭笋之后是冬笋。虽然价格低廉,但一年四季都有产出。眼前是满溪倒着的毛竹,似乎进入了原始状态,但远远看去,好像盖着一层厚厚的绿色绒毯,让人赏心悦目。

拄着登山杖,向着山顶,迈步前行,可我好久没爬山了,有点吃力。正想喘口气,眼前出现的一个小家伙让我兴奋不已。一只火柴盒大小的螃蟹蛰伏在道上,八只脚蜷缩着,一对蟹螯放在前面,那对闪亮的黑眼睛警觉地与我对视。它浑身泛着古玉才有的润泽,脚有些泛黄,网状的脉络清晰可见。一开始,它一动不动,仿佛一个琥珀摆件,煞是可爱。我找了一根小枯枝逗它,它迅速动了起来,伸展八只脚,举起蟹螯,摆出迎战的姿势。

离天平桥不远,跨过益家桥,古道再次转到了溪的左侧,面前是一座三开间的凉亭。当然,这不是古时的亭子,而是新建的,除了休息区,还增加了卫生间。时代在前进,凉亭也在改进。凉亭边有块牌子,写着一句老话,下半句以非常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古人行善之举,那便是“修桥铺路造凉亭”。的确,当年修筑古道的人为山里百姓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老百姓的守则很实在,不损害别人,力所能及地为他人提供帮助或者便利,即为“善”。

过了益家桥,两边是茂密的树林,树大多很高,可以挡阳光,但古道更陡了,小溪留在谷底。道旁有护栏,安全有保障。这时,离山顶已经不远了,我隐隐地听到了马达声,从右侧的盘山公路上传来,时有时无,像老牛发出的低吼。离山顶仅二十多米时,那吼声拖出了长音,从我头顶疾驰而过。我估计,那是摩托车爱好者在山间公路上享受速度与激情。

古道的顶端是浒溪线,那路的宽度就是顶部的宽度。据说,这条路还是石子路的时候,这个路段被称为“鲫鱼背”,没有护栏,两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许多驾驶员开到此处就不敢开了。路的北边,可以望到梁弄镇,被一层轻薄的雾笼罩着,朦朦胧胧,显得有些神秘;路的南边是深深的山谷,谷底有村庄,让我浮想联翩。

上午10点40分,到达夏家岭的观景长廊,我们决定休整一会儿。观景台已成了一个小集市,都是出售土特产的摊位。卖土鸡、土鸡蛋和烤番薯最多,我被碳炉上的烤番薯吸引了,拳头大小的黄心番薯去皮煮熟,然后放在碳炉上烤,黄中带红。我们买了一些,尝起来香甜软糯,回味悠长。

观景台下有下山的羊肠小道,蜿蜒曲折。穿过竹林,翻过小山岗,我们来到一个叫“新宅”的小山村,那是我们在古道上赏景时看到过的小山村。小山村十分整洁,垃圾分类做得也不错。我们在小院石墙边的石凳上休息。这时,一位妇人热情与我们攀谈,还带着我们去参观她家的庭院。她告诉我们:“村里已经没有几个人住了,大都住到镇上去了,钱多一点的住到城里去了。”当天正好她的媳妇带着小孙女回来看她。我看着一旁那个高中生模样的小姑娘,问那妇人高寿。她呵呵一笑:“72岁了。”满头乌发,身板硬朗,不报岁数,我怎么也不会把她称为“老太太”。见我好奇她的年龄,她解释道:“我们这里水好,养人。瞧,就是那山上下来的水,水质特别好。”我暗暗叹息,山水养人,可惜,留不住年轻人啊!

这个小山村的后山有茂密的竹林,林中有古道,通往铁顶山,与浒溪线连接。那林中的古道也极有味道,是用鹅卵石铺就的,有些地方被水冲垮了,但没有修,有些地方的缝隙里长出了青草,把路掩盖住了。然而,道上的每一块鹅卵石都非常光洁,那是被草鞋底、被岁月打磨后产生的光泽,是沧桑的印记。挖掘机发出“隆隆”的响声,正在开挖盘山公路,也把路挡住了。我们无路可走,只得披荆斩棘,从竹林里攀上公路的路基,然后绕了一个弯,继续从古道走。

古道人行便捷,公路车行通达;古道是过去,公路是当下。当下的我们不能忘记过去、割断来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在铁顶山,沿浒溪线,走了一公里,我们来到钱库岭顶上。当年,台风造成了严重的地质灾害,所以,这里的自然村整村搬迁了,仅留下山脚的大会堂。那是一个时代特有的标志性建筑。现在,农村也有类似大会堂这样的建筑,被称为农村文化礼堂,功能更多样了。

顺着大会堂后面的小道,跟随潺潺流淌的小溪,我们回到了羊额古道的起点。


分享到: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