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动态 > 今日余姚
精准发力开展对口协作
我市助力昭觉下山彝民“稳得住”“能致富”
发布日期: 2022- 08- 15 09: 00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余姚日报

近日,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一架货运飞机满载着一批服装,从重庆江北机场直飞意大利。这批制作精良、样式时尚的男式沙滩短裤,产自位于四川昭觉的恒驰服饰有限公司。这是一家由我市投资的服装企业,通过建设帮扶车间等措施,为昭觉易地搬迁的下山彝民提供了60多个工作岗位。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标志性工程。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昭觉县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2239户54505人,建设集中安置点354个,涉及43个乡(镇)199个行政村。5万余名下山彝民从“山头”搬到“城头”,实现了从“村民”到“居民”的转变。

2021年5月,新一轮东西部协作调整后,余姚和昭觉建立东西部对口协作关系,深入开展对口协作工作。我市从产业发展、就业帮扶、社区智治等方面精准发力,助力下山彝民在“搬得出”的基础上“稳得住”,继而逐步实现“能致富”。

作为四川省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昭觉县城集中安置点涵盖沐恩邸、昭美、南坪、伊乌和轿顶山五大社区,安置了2.1万余名从大山走出的村民。今年,我市投入100万元,在五大社区开展数字赋能村(社)户联码治理系统建设,为社区干部在防返贫监测、控辍保学、数字党建、居民档案电子化等方面给予数字平台支持,不断提升易地搬迁社区的数字治理水平。

从60多公里外的悬崖村搬迁至轿顶山社区后,44岁的吉尔古则很快适应了新生活。这里不仅有社区活动中心、社区医院、幼儿园,还设置了一批健身娱乐设施,能基本满足搬迁群众就近就医、子女就学和文化活动等需求。带领记者走进自己三室两厅的新家,吉尔古则感慨万千:“以前一家6口人挤在土坯房,靠种苞谷、养羊为生。现在我在离家不远的工厂上班,妻子在家绣彝族特色服装也有收入,孩子步行上学只要10分钟,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群众搬迁到哪,产业就发展到哪。吉尔古则口中的工厂,就是由我市企业宁波志伦电子有限公司投资的志雪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产网络变压器、ICM连接器模组及组件。吉尔古则在这里工作了4个月,凭着出色的表现晋升为绕线组组长。“有午休,还管饭,每月保底就有3000多元。”坐在自动镀锡机前,吉尔古则边熟练地镀锡边介绍。

公司负责人王庆雨此前在余姚工作了12年。初到昭觉时,他和同事到周边社区举办招聘会、开设培训班,为下山彝民顺利就业创造条件。“公司计划总投资2亿元,分三期开展建设,全部投产后可解决5000多人就业。目前,项目一期4条生产线‘马力全开’,为周边的下山彝民提供了350个就业岗位。”王庆雨介绍。

在涪昭现代农业产业园,由我市出资1450万元共建的300亩蔬菜大棚和1个包装箱厂现已开工,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150个。此外,我市还将投入农民生产生活用房建设资金200万元,进一步改善低收入农户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当地下山彝民致富步伐。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