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生态公益林建设成效显著 | |||||
| |||||
生态蓝图绘到底,绿水青山扑面来。初春时节,无论是行走湖畔,还是登高揽胜,入眼都是连绵不绝的绿色,姚城天蓝水清,青山葱郁,风光如画。这样的良好生态环境,我市持续多年的生态公益林建设功不可没。 从2001年生态公益林建设以来,根据全省统一部署,余姚市立足实际,明确责任,紧抓落实,探索创新,开展了生态公益林区划界定和扩面工作,到2022年全市拥有生态公益林56.8万亩,占全市林地面积的56.5%。同时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和落实了各项管护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是资源恢复明显增长。经过二十多年封育管护,林分郁闭度大大提高,郁闭度0.7以上的有24.52万亩,占比80.27%。同时实施公益林建设以来,在公益林区进行了封护措施和阔叶林改造工程,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比例明显增多,林种结构优化明显。由于公益林区采取封山育林、低效林改造等措施,并建立了管护组织、专职护林队伍,森林火灾、盗伐林木明显减少,并使无林地、疏林地逐渐变成了有林地,低效林变成了高效林,从而增加了森林蓄积量、森林生物量和森林覆盖率,提高了储能和固碳释氧能力。根据《余姚市公益林建设与效益公报(2021)》数据显示,余姚市县级及以上公益林总生物量 392.40 万吨,根据测算,共发挥生态效益价值 69.73 亿元。 二是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通过公益林有效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了水土流失;有效发挥森林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减排作用”,减缓了温室效应;公益林有效吸收有害气体,减少污染、净化了空气,提高了水质;公益林提高了森林质量,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使姚城的水更绿、天更蓝,生态环境改善明显。 三是生态惠民、助力乡村振兴。十三五期间我市的生态公益林共扩面増划面积6844亩,使全市公益林建设布局进一步优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标准更是从2011年的每亩20元提高到了2022年的每亩最高150元,十三五共累计发放补偿资金3.3亿多元,资金惠及林农5.1万户15万人。同时生态公益林的建设为人们的工作、生活、休憩、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森林资源环境,带动和促进了森林生态旅游、农家乐的发展,使当地村民在改善居住环境的同时增加了经济收入。 目前,生态公益林建设已成为林业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惠农最广、生态功能最全的生态工程和民生工程。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