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优化提升中心城区交通环境的建议 | |||||
| |||||
提案者:无党派人士组 交通是衡量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方便群众生活的重要基础。随着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交通拥堵这一小城市的“大城市病”日益凸显。为回应社会关心关切,市委市政府通过断头路打通、信号灯优化、停车位增加等举措,不断提高交通出行便捷性,但城区内交通拥堵、停车难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基础承载能力小。我市老城区道路较窄,没有形成快速的交通路网,部分住宅小区出行规划不够合理,静态交通阻塞动态交通流,使得人流、车流时段、区域集中,潮汐现象突出,同时公交首末站场建造时间早,存在人车不分、车多站小等问题,亟待外迁。 2.智慧管理程度低。智能交通系统和指挥平台建设缓慢,通过大数据分析,在提供优化动态交通组织方案、精准交通执法与监督依据、交通信息服务与诱导等方面没有充分使用,让“治危”“治堵”“治乱”得不到高效、实时、广泛、精准的发挥。 3.公共交通分担弱。欠缺公交专用道建设规划,部分公交运行线路路况复杂、公交站点设置不合理、公交车车速慢、等车时间长,不能根据客流量智慧调度公交车辆运行和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导致公交载客率较低。 4.停车泊位供给少。我市停车场地、停车位建设跟不上机动车保留量的增速。截止到2022年底,我市小汽车保有量39.9万辆,中心城区小汽车拥有量约348辆/千人,社会公共停车场供给约0.5万个,根据规划区面积,估算社会公共停车场泊位的缺口约为1.3万个。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高起点谋划专项规划。围绕“余山姚水、阳明心城”发展蓝图,高起点谋划综合交通专项规划,实现高铁、城际铁路、城际快速路、公交等融合发展,同时抓紧开展汽车客运中心站场建设前期研究,建设城乡协调、区域协同、连通高效、内畅外通综合交通网络,推动城市综合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提升,实现城市与交通发展互动协同。 2.高标准打造交通“大脑”。借鉴上海、杭州等地先进做法,做好城市智慧交通发展的顶层设计。一是做好智慧交通系统标准化建设,统一相关软件、硬件、技术标准,不断完善智慧交通指挥平台。二是加大数据综合应用分析,通过边缘计算等技术建立智慧交通智能系统,使信号控制、路权分配、诱导设施协同调配更智能。三是围绕民众出行需求,着力打造贯穿城区东西向、南北向的城市快速路,并建立突发事件出行应急管理预案,保障消防车、救护车等出行畅通。 3.高质量发展公共交通。一是加快公交专用道建设。单向两车道可划分高峰时段专用道、单向三车道应划高峰时段专用道,并形成网络化,推动公交快起来。二是优化公交线路和服务。加快推进智慧公交系统建设,科学合理规划公交线路和公交站点的布局,完善公交运行APP。三是提升公交出行快捷性。以需求为导向,通过早晚高峰时期增开公交班次,改变原有固定发车时间。 4.高效率实施智慧泊车。一是加大监督力度。我市于2021年年初完成了中心城区智慧泊车系统,需要对智慧停车的管理运营情况和服务质量进行评估和监督考核,持续提升停车服务水平。二是加快周转速度。完善升级智慧停车管理平台,扩大“无感支付”,方便驾车者快速停车,提高泊位周转率,减少非法占用泊位和违章停车事件的发生。三是加大数量供给。建议将城市停车设施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执行严格的停车配建政策。 5.高水平营造共建氛围。一是加大交通违规行为的整治力度。相关部门应加强重点路段、重要时段的交通管控,严格执法,严肃查处机动车违规行为;借助电子数据技术,探索非机动车、行人违规查处机制。二是建立关键节点交通拥堵综合治理机制。对农贸市场、学校、医院、商场等关键节点交通拥堵问题,一点一策、疏堵结合、综合施治,通过小调整微治理不断优化交通组织。三是宣传倡导文明交通出行。借助社会力量,畅通交通违规行为举报、交通拥堵问题反映渠道,营造共建共享良好的交通出行氛围。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