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公众参与 > 热点回应
处处都要人脸识别,真的有必要吗?
发布日期: 2024- 06- 05 09: 28 浏览次数: 字体:[ ] 信息来源: 余姚新闻网

“刷脸”办理入住,几乎已成为入住酒店的标准流程。但近日,不少网友发现,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的部分酒店办理入住时取消“强制刷脸”。当今社会,上班打卡刷脸、进出小区刷脸、使用手机App刷脸……不知不觉间,人脸识别已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处处都要人脸识别,真的有必要吗?请谈谈您的想法和建议。

■嘉宾发言

陈海燕:在这个数字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人脸识别技术早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手机解锁到门禁系统,甚至购物支付,它都如影随形。然而,人脸信息具有高度的个人化特征,一旦被泄露或被滥用,后果将不堪设想。去年,国家网信办发布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规定(试行)(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回应了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等问题,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进行了规范,为保护个人信息权益及财产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指明了方向。

郑玉芬:人脸识别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生活。在刑侦及公共领域,人脸识别技术协助警方抓捕犯罪嫌疑人、帮助失散家庭团圆;在公司、商场、机场、学校等场景下,使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提高管理效率;智能门锁、移动支付、手机解锁等也应用了人脸识别技术,连小区大门和单元楼门口都装上了人脸识别设备,居民需要“刷脸”才能进入,这大大提高了个人生活的安全系数。

韩静安:数字化时代,“刷脸”好像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标配”。我是一名从事社区工作近20年的“老兵”。我清楚地记得,我们社区刚开始要推行人脸识别的时候,很多人反对。有人说,这是侵犯个人肖像权。有人说,这会泄露个人隐私。当然,也有人支持。为此,我们还开展过几场大讨论。就我个人而言,也是存在一定顾虑的,因为怕信息保存不当,出现泄露,会产生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陈海燕:人脸识别是一项先进的信息技术,技术本无罪,关键在于场景的使用是否合理。近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的部分酒店办理入住时取消“强制刷脸”,受到广大网友的好评。此举正是响应了国家关于人脸识别技术应用安全管理的规定,着力强调保护个人信息,值得大力推广。如今,人脸识别技术落地的大趋势已不可改变,就像任何新技术一样,趋其利、避其害,扬其长、避其短,方能避免可能发生的伤害。

郑玉芬:技术无善恶,用法却有好坏,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要有“边界”。在隐私、平安和便利的平衡上,应当恪守“游戏规则”。人脸信息属于个人生物信息,具备唯一性,一旦发生信息泄露,风险很大,所以要从制度层面来保证信息的流转平安。政府应对人脸识别技术应用进行规范,在技术的创新和监管之间取得平衡。

韩静安:对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的部分酒店办理入住时取消“强制刷脸”的做法,我表示支持。人脸识别技术无非两大作用,一是作为一种辅助的技防手段,有助于社会治安稳定;二是应用于门禁系统、网络支付系统等,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和安全。像入住酒店这种场景,还真没必要“刷脸”,因为现在入住酒店都需要身份证实名登记。

陈海燕:现实生活中,一些场所如工作单位、酒店、学校等,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打着为人们安全着想的旗号,滥用人脸识别功能,不仅给人们带来了麻烦,还增加了人脸信息泄露风险。当然,禁或不禁并不能“一刀切”。政府和相关监管机构要加大监管力度,制定更加严格的法律法规,规范人脸识别技术的适用范围,把人们的隐私和安全放在首位。针对一些场景,应为人脸识别的被使用设置具体的“边界”。例如,人脸识别被用于一些非必要场景,应减少对人脸这种高敏感信息的采集和使用,积极使用替代方案等,并对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出台严格的惩戒办法,增加其违法成本。

郑玉芬:建立、健全人脸识别技术应用相关制度,规范人脸识别技术应用,防止技术被滥用。如小区使用人脸识别系统,先要按照“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鼓励公众参与技术应用的合理性评估,再由相关部门按照《网络安全法》对人脸识别系统进行安全等级评估,建立对人脸识别技术滥用的问责制度等。

韩静安:不可否认,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手段,人脸识别技术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但人脸识别并不是唯一的技术手段,无需处处都应用。现在,一些新小区的门禁系统,有人脸识别、微信小程序识别、密码识别等多种身份识别方式,供业主自行选择。这一做法非常好,可以有效解决因“强制刷脸”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陈海燕:回顾历史,每一次技术的革新都伴随着伦理和道德的挑战。人脸识别技术也不例外。作为消费者,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审视、去反思,确保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不侵犯我们的基本权利。毕竟,在这个数字化时代,我们每个人的“脸”不仅仅是一张面孔,更是个人信息的最后一道防线。

郑玉芬:采集人脸在内的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人脸信息的采集在遵循“最少够用”原则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征求被采集人的意见。在公共场所安装图像采集、个人身份识别设备,应当为维护公共安全所必需,要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设置显著的提示标志。对于各类手机App,应当对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进行规定。应用人脸识别系统时,也应当注意包容,提供可替代的其他手段,尊重排斥新技术的群体尤其是老年人的选择权。此外,还应制定相应的伦理规范。针对人脸识别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开展伦理道德等社会规则研究和风险防范干预。

韩静安:当下,很多行业应用了人脸识别技术。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数据运营商,都要切实保障数据安全。同时,有关部门要严惩非法利用人脸信息、侵犯个人隐私的行为,让人脸识别技术在法治轨道上健康发展。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