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姚市志 | |||||
| |||||
一、简介 《余姚市志》1册,入志资料下限1987年。余姚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精装护封,16开。印数5000册。72.5印张。1200千字。 二、建置 【置县考辨】余姚置县有两说:一为秦置:明嘉靖《余姚县志》岑原道叙曰:“粤若帝舜,肇启封土,秦皇列县,称名自古”。名万历《余姚县志》:“秦皇二十六年始置故越地为会稽郡。则三代以至于秦,余姚并为会领县。”《民国重修浙江通志稿》“始皇东巡狩,……因舜之支庶而立余姚、上虞。”有按语称:“钱塘、余杭、山阴、诸暨、剡、余姚、句章、鄮等十三县,考之诸书,皆云秦置,殆无疑义。”当代谭其骧主编之《中国历史地图集:秦时期会稽郡图》,图中标有22个县,虽无余姚县而其例中却说“秦王朝郡县按公元前222年至207年编绘,……除收取唐宋以前史书明确记为秦县者外,凡战国为县,以及秦灭六国至西汉统一前的地名,而西汉又为县的都作秦县处理。”此地图集内《西汉会稽郡图》标有26个,中有余姚县。秦置说可见《大明一统志》,嘉靖《浙江通志》、《辞源》、《辞海》,以及臧励龢《中国地名大辞典》等。二、汉置说清康熙新修《余姚县志》:“秦置会稽郡,而余姚之名始见于汉书,自汉至陈皆属会稽郡。”清乾隆、光绪《余姚县志》:“秦置会稽郡,汉为会稽余姚县。”汉置说,还见于唐《元和郡县图志》、近人史念海《秦县考》。《余姚市志》采用秦置说,并附有汉置说资料作为参考。详见《余姚市志·建置篇及附录》 【县名来由说】一、舜后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余姚”(见《元和郡县图志》、《史记正义》);二、夏少康封少子无余于会稽,姚乃其属邑,故云余姚(见明万历《绍兴府志》、《余姚县志》);三、“考余姚帝舜所生之地,故其江曰姚江,南有句余山、合山水之名为余姚”(见康熙新修余姚县志,乾隆《余姚县志》,黄宗羲《孟子师说·舜生诸冯章》和《四明山志》;四、“余姚”古越语。(见清李慈铭《越谩堂日记》)。“余”即“盐”,越人谓盐曰余(见《越绝书》),又临姚江,故称余姚。 【余姚有文献名邦之称】一、文献一词源出《论语·八佾》朱熹注云:“文,典籍也,献,贤也”。古时指典籍与宿贤。现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根据这一古词义,文献名邦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硕儒辈出,文风郁盛之地。二、余姚文献名邦之称虽非御赐,仅是民间自称,却具有充分理由与史实,盖远自东汉,严光以高风亮节称世,三国虞翻以易学著名;东晋虞熹,发现岁差;早于西欧学者千余年;其兄虞预重经史,著晋书40卷;唐初虞世南,太宗称具五绝之行。代出贤能,绵传不绝。迨至明中叶,王守仁集心学之大成,创姚江学派,风行全国,沾被东瀛。明清之际,朱舜水以孤忠羁客,开日本德川氏,三百年太平之局。黄宗羲创浙东史学派,又主“君害论”和“工商皆本”说,表达了三百年前先进知识分子与市民阶层的心声。清初,邵氏自鲁公、念鲁公至二云,问世崛起,绵绵不绝。凡此种种史实,余姚称为文献名邦,并非溢美之词。再从明代,科举取士而言,中进士者382名,其中状元3名,仅逊于苏州、常熟,而冠于两浙。明末清初著名古文家山阴张岱曾说:“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出于外地学者名流的推崇,与邑人感到家乡文风昌盛而自豪,自然而然,形成文献名邦这一美称,广泛流传至今不衰。三、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知县康如琏修纂《余姚县志》。学校志卷首语云:“况姚土固文成乡也,其学术衣被天下,固首为文献之邦乎。”余姚为文献之邦始见于志书。乾隆四十三年(1778)知县唐若瀛为乾隆《余姚县志》作序称“余姚为文献名邦,藏书家多蓄异本,嗜古者殚见洽闻,堪咨诹询。”“文献名邦”名称正式载于志书。《余姚县志·大事记·概述·文献学术922页、附录(1112页),并参考辞海对文献一字注释》 三、自然环境 【姚江】又名姚江、舜江。源出四明山夏家岭,流经上虞、余姚、鄞县至宁波市三江口与奉化江合流,为甬江。全长108公里,境内54公里,可通行40吨级船舶。原为潮汐河段,连晴20~30天,咸潮达丈亭,旱40天,可达上虞通明;海潮退时,水流湍急;若值阴雨连绵,又逢海潮顶托,易泛滥成灾。1959年在宁波市北建姚江大闸,挡咸蓄淡,水质明显改善,又在中段筑四个节制闸,受益农田150万亩,工业生活用水得改善。《余姚市志·自然地理》 【境内湖泊】余姚古为湖沼地区,北宋时境内31个湖泊,其中万亩以上5个,最大汝仇湖9.7万亩。后因淤浅围垦今剩4个,牟山湖只5000亩,乐安湖100亩,臧墅湖282亩;小楂湖与上虞县共有,余姚境内780亩。《余姚市志·自然地理》 ? ?【土地资源】陆域面积1336.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13平方公里(水田374.2平方公里;旱地102.8平方公里,田埂36.1平方公里,菜地0.4平方公里),园地面积65.6平方公里(其中果园12.7平方公里,茶园48.3平方公里,桑园2.1平方公里),林地面积481.6平方公里,草地面积1.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01.4平方公里,居民、工矿、交通用地面积99.8平方公里,其他73.9平方公里。土地类型多样:北部杭州湾平原是盐土,中部水网平原为水稻土,南部丘陵山地为红壤、黄壤。《余姚市志·自然地理》 【水资源】平均水资源总量为11.3亿立方米,平均径流量11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290立方米,平均蓄水量4.6亿立方米,其中库塘蓄水2.2亿立方米,其余为地下水。境内主要溪流18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2万千瓦,1993年全市水电站75座。装机用量1.52万千瓦,年发电量2900多万千瓦时。 【森林资源】林地481.6平方公里。其中用材林257.73平方公里,经济林(包括茶园、果园、油茶,油桐、板栗、棕漆等)68.7平方公里,薪炭林15.1平方公里,竹林139.8平方公里。防护林、特用林0.7平方公里,竹年采量350多万根。特产杨梅,今已达7万亩,1991年产量9407吨。森林资源归纳特点为:幼林面积大,成熟林少;单位面积蓄林低,丰产林少。混合林面积更少,竹林有一定比重。《余姚市志·自然地理》 【动物资源】现有野生动物主要有短耳兔、黄鼬、香狸猫等。爬行动物有乌龟、乌梢蛇等,两栖动物有癞蛤蟆等,鸟类有杜鹃、猫头鹰、山雀等。淡水鱼类58种,鲤鱼科最多。甲壳类主要有青虾、中华绒鳌蟹、甲鱼。海水鱼类:海涂有泥螺、蛤、蜢、蛏子、沙蟹。近海水域有鲳鱼、鲚鱼、海鳗、梭子蟹、螃蟹等,近来引进白鲫、团子鲂、罗非鱼、架交鲤鱼等。《余姚市志·自然地理》 【气候特征】余姚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阳光充沛,雨量丰富,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其四季特征:春季:暖气流增强,气温曲折回升,时冷时热,降水明显增多,有春寒、倒春寒天气。夏季初夏:天气闷热,阴雨连绵,时有大雨、暴雨,为梅雨季节;盛夏天气炎热干燥,形成伏旱,有时受台风或热带风暴影响,炎热、干旱有所缓解。秋季:冷空气逐渐南下,有时秋雨连绵,暖气流偏强时,出现秋老虎天气,间有台风或热带风暴。冬季天气晴冷干燥,有时降雪,遇到春寒暴发,带来严寒。(余姚市志·自然地理) 3.1矿产 【矿产】萤石为主要矿产,分布在大隐镇、芝林、洪山乡的前鲍陈,储蓄量156万吨,大隐镇的云溪,陆埠镇的钟山渡槽,各有8万吨。高岭土分布于大岚镇的柿林北,呈肉红、灰色。花岗石,分布在梁弄镇让贤、四明山镇的屏风山,是优质建筑材料。《余姚市志·自然地理》 ? ?? ?3.2灾异 主要为:1、春寒。1961~1987年间,4月5日后连续三天平均气温低于1℃的倒春寒出现9年,最迟一次出现于1980年4月24日~26日。2、干旱。有伏旱、秋旱、冬旱之分。最严重一次在1967年6月23日~9月1日,连续79天无雨。3、梅季暴雨。1961~1987年间因梅雨引起涝灾有六年。均发生在每年6~7月,降水最多一次在1983年5月27日~7月18日,雨量达526毫米。4、台风·热带风暴。1961年~1987年受台风影响46次,1980年未受影响。多出现于8~9月间。1962年9月4日~7日的14号台风,降雨量564.1毫米,平原受淹17天。5、积雪。多在山区。1961~1987年因积雪造成灾害有7年。较严重的出现在1984年1月15日~2月10日。梁弄气象哨积雪25厘米。甘竹岭气象哨积雪45厘米,山区交通中断30多天。《余姚市志·自然地理》 四、水利 4.1重大水利工程 【大型水库余姚四明湖】余姚四明湖水库位于梁弄镇西北,是浙江省大型水库之一。面积相当于杭州西湖,蓄水量超过西湖13倍。1958年10月1日始建,1970基本完成主体工程。水库容量1.24亿立方米,正常蓄水7946万立方米,年供水6000万立方米,能灌溉余姚、慈溪、上虞3市35乡33.5万亩农田,其中自流灌溉3.2万亩。抗旱70天以上;提水灌溉30.3万亩,抗旱40天以上。水库灌区总渠长10500米,底宽13.5米,水深2.5米,流量20立方米/秒。经上虞市境入肖东乡沈湾村至凤凰山,连接城南、马渚、凤凰山渡槽3条干渠。共有水工建筑物56处。城南干渠自凤凰山进口,至梁辉镇童湖村,长15.42公里。设排洪闸9座,节制闸5座,灌排闸2座,倒虹吸管1座,渡槽17处,陡门38处,放水涵洞87处。马渚干渠自永思桥渡漕至马渚镇西山下,长16.2公里,设渡槽11座节制闸12座,流量5立方米/秒。1973年开通五藏岙,从西山下辟渠830米,渠水通牟山湖。凤凰山渡槽。建于沈湾村凤凰山旁姚江上,长66.7米,槽宽2.6×2米,行人桥宽2米,流量10立方米/秒。渡槽北首开渠道1156米,通马渚中河、西横河闸入西上河区。水库以灌溉为主,并与蓄洪发电、养鱼综合利用。年发电量100万千瓦时,养鱼水面1140亩,年产商品鱼250吨。(市志·水利编) 五、农业 5.1特产 【杨梅】为余姚传统名产,历史悠久。现有荸荠种、荔枝种、凤欢种、粉红种、水晶种等品种。产地在三七市、丈亭、汇头、梅溪、双河、湖山等地,建国初产1500多吨,1956年超5000吨。以后陆续扩种,1987年面积达5.9万亩。产鲜果5293.4吨。1981年,宁波罐头食品厂加工杨梅出口,获国家银质奖。1986年后,境内、外地厂家加工杨梅500余吨。并以鲜杨梅空运香港。 【桃子】1987年种植6231亩,年产2000余吨。品种有一点红、早红桃、玉露、黄露等。1985年湖堤乡引种黄桃。1987年白鹿、大岚等乡集中发展黄桃4223亩。 【柑桔】1970年梁弄、丈亭、陆埠等区引进温州蜜柑,逐步推广。1987年种植8694亩。主要产品有大叶尾张、宫川、兴津,年产1541.65吨。主要产地为双河、横岙、大隐、车厩、临山、三七市。 【葡萄】1979年临山、泗门集中引种金皇后、红香蕉等品种。亩产7500市斤。1987年种植3170亩,产量225吨。品种有金皇后、巨峰、红富士、国宝、龙宅、高墨、伊定豆锦、黑奥林等。 【茶叶】姚南山区盛产茶叶,汉时开始制茶,唐宋时负有盛名。唐《陆羽茶经》记载,姚南瀑布岭出“仙茗”。另据旧志记载清乾隆间余姚年产茶3400担。民国4年产茶5000担,徽州、绍兴茶商前来设站收购。民国21年产茶9636担。后受战争影响,产量下降。解放后,政府加强领导,采取各种措施,发展生产。1982年茶园发展至4.74万亩。成为宁波地区第一个年产茶2500吨的基地县。茶的品种有珠茶、烘青(条干)花茶。余姚历史名茶有“四明十二雷”产于陆埠化安山,宋、元、明时作为贡茶。1987年获省上等名茶奖。“瀑布仙茗”又名“瀑布茶”,产于梁弄让贤乡道士山,为省内最早名茶之一。1987年在雁荡山省名茶评比会上获一类名茶奖。 【榨菜】60年代引进,产于泗门、临山棉区,菜棉套种,经济效益高,发展快。1965年发展至4000余亩,成品菜2500吨。1984年5.2万亩,成品菜4.47万吨,产值2800万元。为“浙式榨菜主要产区”。1987年种植7.35万亩,成品菜12.87万吨,产值7200万元。全市有榨菜加工厂91家,其中精制小包装工厂33家。产品行销全国,外销日本、东南亚及香港等地。 六、工业 【塑料之乡】余姚塑料工业始于50年代末,发展于70年代,80年代进入兴盛时期。1958年仅两家生产,制胶木塑料配件。1970年有塑料制品厂9家。生产塑料制品35吨,年产值300万元,职工1132人。以后,无线电家电工业兴起,塑料制品随之发展。1978年,共有厂家317家,职工21104人。胶木压机1479台,注塑、吹塑机等1498台。年产热固性塑料(胶木)制品2144吨,热塑性塑料制品1241吨。年产值4218万元。1985年企业增至696家,职工37776人,拥有各种成型设备1910台,年产各种制品12464吨。年产值28654万元。以“模型质量好,制模周期短”吸引各地客户,产品畅销国内。余姚市被誉为塑料之乡。1987年经调整,全市有塑料制品厂529家,职工31063人,注塑机3944台,注塑能力29万多克,年产量14009吨。产品有家电工业、电子仪表工业、汽车工业、化工工业等塑料配件。产值32161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63%。利润2085万元。 【电子工业】余姚市电子仪表工业始于60年代末,1978年后进入发展时期。1969年余姚无线电厂、余姚镇仪表厂建成。生产红球牌晶体管超外差式收音机和便携式毫伏计为第一代电子仪表产品。1977年增至7家,重要产品有QT—1型晶体管伏安特性图示仪、CH数学欧姆表等,1978年后发展较快。余姚无线电厂制成JLC型电子热轴判别仪,余姚仪表二厂制成拉式高精度传感器。1981年余姚无线电厂研制成FZJ反应堆启动专用机,是原子能反应堆上一项替代进口的关键设备。1985年长城精工有限公司生产双色涂脂钢卷尺。与此同时,乡镇电子仪表工业蓬勃兴起,湖北乡、晓云乡、历山镇的电子工业产值均占各乡工业总产值的80%以上,被誉为“电子乡”。1985年全市有电子仪表工业131家,职工11436人,总产值12034万元,形成多功能、多品种,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整机、元器件、组件、配套件三大类。整件产品有电视机、收录机、电子秤、工业自动化仪表,电视差转机等。元器件组件产品为一体化回扫变压器、调谐器、扬声器、继电器。配套件为各类开关、接插件、电源线等。继电器、传感器钢卷尺等出口外销。1987年电子仪表企业146家,职工13547人,总产值21708万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9.87%,利润2272万元。 【陶瓷工业】余姚为国内最早陶瓷产地之一。两晋时所产“越瓷”定为贡品。唐时运销日本、朝鲜、印度。五代,“秘色瓷”专供吴越王朝宫庭用品。宋时衰落。1957年兴建余姚四明瓷厂,后改名宁波瓷厂。是宁波地区唯一产日用瓷品的工厂。初期生产普通餐具、耐火材料、电器瓷横担。1979年研制细白瓷成功,填补省内空白,批量生产杯、盘、碗、瓢、碟。1986年起生产餐具、茶具、咖啡具及艺术陈设品,出口美、意、葡、西等国。1987年有陶瓷企业三家。 【棉纺织业】解放前,余姚虽为省重点产棉区,然纺织业,多为农村家庭手工业生产,自给自足,且洋货充斥,城区也只有小厂7家,年产棉布620匹、袜126打。建国初,纺织业恢复发展,但力度不大。1960年,镇海久丰纱厂迁入。全市有棉纺织厂14家,职工1454人。产值2235万元。设备有细纱锭8776锭,土纺机2880锭,织布机94台,以及袜机、横机、毛巾织机等。1963年久丰纱厂先后投资1.1亿元,引进国外设备,企业有较大发展。二轻系统所属厂家,亦经扩、并和技术改造,先后建成余姚棉纺织厂、毛巾厂、针织厂、余姚布厂等。以后社队亦办起布厂、毛纺厂、绸厂、针织厂,发展较快。1985年,全市纺织工业增至12家,职工16345人,年产值25482万元,有纺机63760锭(其中细纺纱锭60056锭,粗纱锭3704锭),织机132台,基本形成化纤棉纺织、毛纺织、丝织、针织、印染多功能的纺织工业体系。其中棉纱、粘胶、毛巾、茶巾、餐巾、童毯畅销国际市场,1986年气流纺投产,纺织工业提高到新的水平。1987年全市纱织业工厂128家,职工19645人,总产值33744万元。占市工业总产值15.35%,利润2125万元。 6.1工艺品 【草编】有草帽、草席等。草帽编织民初由宁波引进。民国17年(1928)全县草帽编织户2.5万户,女工7.2万人,年产金丝草帽120万顶,玻璃草帽4万顶,席草帽4万顶,产值508万元。金丝、玻璃草帽由美、英、法等商行收购外销,民国23年出口210万顶。以后受战争影响,生产停顿。解放后,政府大力发展金丝草帽生产,1950年全县有1.4万户编织。外销12万顶。1955年金丝草帽18.26万顶,产值54.78万元。1959年产68.48万顶,产值542.15万元。1987年编纸草帽119.2万顶,南特草帽56.22万顶,金丝草帽5407顶。另有麦杆草帽等远销日本、美国、香港等地。草席:机织花席始于民国9年。16年有民华、新成两家席厂。资本2.15万元,职工244人,织席机220架。年产粗细花席15.5万条,产值6万余银元。抗战后,原料断绝,生产停止。1971年罗江草席厂建成,生产枕席、沙发席。1987年有职工291人,产值172万元,利润10万元。 【竹编】境内盛产毛竹,竹编历史悠久,以加工农具、日用器为主,山区的竹椅、淘箩、饭篮、箩络、扫帚等,产品远近闻名。平原地区的方桥、泗门一带,香篮、幢篮、挂篮、箱箧、篾席,制品精巧,远销京、津、沪一带。近来竹器业衰落,部分竹器已非今日所需,一部分为塑料制品代替,且手工制作,生产落后。1972年洪山乡工艺竹编厂建成,编织飞禽走兽、小鸭、小鸡等工艺品,突破加工农具、日用竹器等传统品种,产品由内销转向外销,竹编事业虽稍有气色,仍不甚理想。 【佛雕】始于明代,集中在陆埠,代代相传,名手辈出。形成全国佛雕两大派(宁波派与福建派)之一,被宗教、艺术界奉为珍品。清代为最鼎盛时期,从东北到台湾、香港、南洋等成百上千寺庙都有陆埠艺人的精湛杰作。1962年佛雕名匠黄炳荣从上海回乡,授徒传艺,佛雕工艺得到复兴,共雕塑佛像100余尊。并修缮宁波七塔寺、龙华寺佛像。1977年工艺美术雕刻厂建成,产品种类增多,有观音、罗汉、西方三圣、韦驮、弥勒、关公等朱金佛雕,小者6寸,大者2丈。产品运销美国、新加坡、澳门、香港。1992年去世的美国旧金山中华总商会名誉会长王泰生,其夫人林香珠,是宁波派佛雕巨子,陆埠人。早在三十年代即去湘粤等地遍设工场,拓展事业。五十年代去香港,先后为菲律宾普渡寺、华藏寺、香港宝莲寺、华严寺、新加坡昆卢寺精雕佛像。满誉港、澳、东南亚,七十年代定居美国旧金山。为美东佛教会雕塑丈六全身十一面千足、千手、千眼观世音一尊,技艺出众,为美佛教界、华侨、华裔高度赞扬。 七、军事 【孙恩起义军攻入余姚】东晋隆安四年(400)五月,孙恩起义军自浃口攻入余姚,先后立沈穆夫、吴恩为县令。十一月宁朔将军高雅之与孙恩军战于余姚,雅之败。镇北将军刘牢之督五郡兵攻恩,恩败走入海。次年五月,恩又自海上攻句章,参军事刘裕所部进至浦口,恩又走入海。(《余姚市志·军事篇》) 【乡兵阻击金兵】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高宗赵构逃越州。是年12月,金兵破越州,跟踪追击,赵构经余姚入明州。余姚知县李颖士率乡兵数千,列兵城头,金兵徬徨一昼夜不敢进,赵构得以从明州登舟入海。(《余姚市志·军事篇》 【临山建卫】洪武二十年(1387),余姚境内临山建卫,驻指挥以下,官佐91名,统旗军5600名,带官200名,募兵355名。下设三山千户所(今慈溪浒山)、余姚千户所。两所分别驻千户等官15名,旗军1120名。英宗正统六年(1441),余姚千户所裁撤。以后卫所制走向衰败,旗军逃亡。至嘉靖年间(1522~1566),各地募兵数量日增,卫所制名存实亡,为募兵制所代替。(《余姚市志·军事篇》) 【纷起抗清】清顺治二年(1645)清兵入杭州。余姚孙嘉绩、熊汝霖偕鄞县明旧臣张国维、张煌言、钱肃乐组织义军数万奉鲁王以海反清。黄宗羲兄弟集合黄竹浦家乡子弟兵数百相从,称“世忠营”。共守钱江南岸。次年6月,清军过江,鲁王兵败。孙、熊等从鲁王入海。黄宗羲率500人进入四明山,不久兵散。 四年,邑人王翊立寨四明山。五年,六年,两度攻入上虞城,杀攝印推官,知县出走,王翊威震浙东。七年九月,清兵分两路攻入四明山,扎营三十里,搜索义军,王翊被捕,被害。(《余姚市志·军事篇》) 【康熙以后,防务重心由姚北南移】清初,侧重海防,绿营兵绍协右营驻临山卫城。驻都司防守。康熙四十七年(1708),四明山僧一念拥朱三太子朱慈焕反清事发,清廷震动。防守重心南移,城区设绍协右营都司衙署,梁弄设绍兴府同知分府。千总1名带兵100人防守梁弄。把总1名带兵60人防中村兼防杖锡。另一名把总带兵60人驻北溪兼防雪窦。另有兵100名分防上马岗等地,由都司直接指挥。次年又置中村巡检司,由象山县陈山司移驻。(《余姚市志·军事篇》) 【日本侵略军侵占余姚县城】民国30年(1941)年4月23日下午4时,日军第五师团第九旅团所部400人分乘三汽艇由宁波侵入姚江,一股由岳庙江口登陆趋北城,一股由广禄桥登桥登陆趋南城。发小钢炮向城中轰击。守军不战退入四明山,龙泉警察中队仅开一排枪表示抵抗,旋向老西门仁寿桥仓皇退出。驻最良桥县党政机关急忙南移梁弄。县城陷落。次日,敌一股侵占三溪口、南庙,梁弄震动,县政机关撤至岩头、陈家岩。《余姚市志·军事篇》 【五夫兵营】建于民国初期,位于余姚、上虞两县交界处五夫,是民国政府用以驻军整训,补充队伍的重要营址,军事设施完备。民国15年(1926)省防军一师陈仪所部第四团驻守。民国18~20年间(1929~1931)先后驻陆军教导第二师张治中部、陆军第一师徐庭瑶部、陆军第四师十二旅旅部及所属第24团杜聿明部、陆军第四师十一旅关麟征部和浙江省保安团三○团,民国21~27年(1932~1938)驻陆军八十八师,陆军四十五旅之七三四、七三五两团,陆军九十二团二部。民国28年后浙西陷落,军营荒芜。民国38年5月驻陆军62旅184团一部、交通警察队第一总队第七大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并修复五夫兵营。1955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721部队进驻。12月调离。1964年省军区独立11师6541部队进驻。1972年该师第8团83215部队留驻。1974年83251部队接驻。1975年83271部队炮兵团接驻,至1980年12月调离,83250部队接驻。1982年12月宁波军分区88327部队炮兵营接驻。1986年浙江省武警总队轮训队驻五夫。(《余姚市志·军事篇》) 【黄春生十八局起义】清咸丰八年(1858)余姚早禾歉收,民不聊生。各乡设局抗租,共18局。公推黄李鲍村黄春生为局总头。9月率数万农民起义,先与泗门大地主谢敬“黄头勇”数百人激战,起义军败退,被追杀甚众。12月23日黄春生率人冲入县城,焚富绅大院三处,并围攻县署。知县贾树勋投荷花池佯死。九年正月,黄再次率义军万人攻县城东泰门,据通济桥攻打县署,又被“黄头勇”赶至杀退。抚部委补用道胡元十博带兵来姚和“黄头勇”围剿起义军。咸丰十年,十八局总局迁姚南山区整休,并两次袭县城。十一年(1861)五月,黄春生联合诸暨“莲蓬党”何文庆所部攻上虞(今丰惠镇),克梁弄。上虞县令胡尧戴会同“黄头勇”合力围攻。义军退至黄竹岭,遭堵截,战败被擒,六月初二日被害于后陈,首级悬于县城通济桥。春生妻卢七姑随夫参战,失败后,被俘,坚贞不屈被杀害。是年,太平军克余姚,十八局农民纷纷参加太平军。(《余姚市志·军事篇》) 【浙东抗日根据地】1941年余姚沦陷,中共上海党领导的浦东部队分批南渡杭州湾,立足三北(余姚北、慈溪北、镇海北)。1942年7月中共浙东区委会在慈溪宓家埭成立,谭启龙任书记。8月,三北游击司令部在慈溪鸣鹤场成立,何克希任司令,谭启龙任政委。区党委确定了“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工作方针。在三北,经过蜀山渡、杨葛殿、竹山岙三战三捷,重挫了日寇气焰,接着又对国民党忠义救国军3000余人的猖狂进攻,进行反击,歼顽军2000余人。于12月15日胜利地结束了第一次反顽自卫斗争。1942年12月司令部挺进姚南山区。1943年4月,司令部战士经过16小时战斗,攻克了敌汪伪10师37团1营的梁弄据点。同年8月,中共浙东区党委、三北游击司令部进驻梁弄。自此梁弄成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党政军指挥中心。以后又在余姚境内发动军民对日寇开展反清乡、反抢粮斗争和三北大破袭行动,迫使日伪军放弃三北地区“清乡”、“蚕食”计划。1943年10月,国民党第三战区三十二集团军调集兵力三万,妄图消灭浙东人民抗日武装,经根据地党政军民英勇还击,艰苦奋斗,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阴谋,取得了第二次反顽自卫战斗的胜利。至此,根据地发展壮大,南达金华山脉,北至上海浦东地区,东及舟山,西跨浙赣线西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也日益壮大,由浦东南渡时不及1千人发展至1万余人。至1945年8月日寇投降时,宁绍一带除主要城镇未解放外,根据地有人口400余万,成为抗战时期全国19个根据地之一。(《余姚市志·革命根据地》)?? 【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游击区】1945年10月浙东根据地党政军奉命北撤,留下少数干部分散隐蔽活动,依靠群众,发展力量,坚持斗争。1946年10月,根据中共中央华中局“发动群众,建立武装,恢复抗日时期根据地”的指示,重建革命武装三五支队和第四支队。不断组建壮大革命武装,粉碎国民党对四明山的四次武装“清剿”。逐步开辟以四明山为中心的浙东革命游击区。游击区南达台州,北达杭州湾、钱塘江南岸,东延舟山,西达富春江、新安江。姚南四明山区为游击活动中心,和中共浙东临时委员会常驻地。浙东解放前夕,革命武装发展成6个大队,6000余人。1949年5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会师,解放余姚县城。(《余姚市志·革命根据地》) 7.1抗倭 嘉靖三十二年(1553)倭登陆胜山港,掠泗门,陷临山,为宁绍参将俞大猷击退。三十四年倭又犯余姚境,省祭官杜槐率乡兵抵御,斩倭酋1人,倭贼32人。槐力竭战死,县城戒严,拆除候青、黄山二桥阻敌。三日后,倭临候青江边,潮涨不能渡,城中招募猎人伏踞城楼,射中一寇,余溃退。 同年十一月,倭自奉化转掠四明山斤岭。泗门谢志望率乡勇500名往救,杀敌9名,伤20余名,谢矢尽力竭战死。 嘉靖三十七年(1558)宁绍参将戚继光驻临山卫抗倭。(《余姚市志·军事篇》) 【为避倭患,吕本疏请筑江南城】嘉靖三十五年(1556)九月,余姚倭患日益猖獗。各乡震恐。避兵者,北城不能容。少保大学士吕本疏请筑江南城,得朝廷同意。令督抚胡宗宪以官币筑城,次年六月建成。自此余姚城有双城,在浙省绝无仅有。(《余姚市志·大事记·人物传》) 7.2太平军 咸丰十一年(1861)十月二十日,太平军由当地十八局起义军黄来昌接引,在戴王黄呈忠指挥下,攻克余姚。赓天义阮士珍主县政。出示全民蓄发,遍设乡官,官有监军师、旅师及司马、卒长等名目,户立名牌。各村农民纷纷参加太平军。仅安山桥一村就有70%青壮年参加。 十月二十七日,宁波英美法领事代表有雅芝来姚谒黄呈忠,商讨太平军进军宁波后保护外侨事项,黄以不助清军为约,准其所请。 同治元年(1862)四月二十二日(公历5月22),太平军范汝增、黄呈忠部由宁波退守余姚,在郊区构筑工事,挖掘坑道,水隘处排列木桩,严阵以待。道台张景渠率余姚黄头勇,慈溪白头勇,和前浙江提督陈世章率清军先后两次攻城,均被击退。七月初七日(公历8月2日),英将马淳率常胜军至宁波。合常捷军攻余姚。又为太平军击退。次日英水师总兵丢尔乐德,法水师副将勒伯勒东合常胜军分带马淳、常捷军统带日意格以及清道台张景渠率军再攻,兵舰直驶城垣轰击,太平军英勇迎击,激战终日。县城陷落,黄呈忠部退守上虞,范汝增部退守马渚。(《余姚市志·军事篇·大事记》) 7.3抗英 清道光二十年(1840)八月二十一日,英“鸢号”兵舰入侵姚北沿海,在胜山港陷涂搁浅,三山所巡检司李凝宇及绅士沈贞集渔民、盐民千余人,奋往截堵,刺毙1人,生俘上尉军官莱尔及兵士23名,其余夺渔船逃窜,所俘献于宁波总督行辕,总督以当时与英议和,全部放归。二十一年九月五日、十一月十二日,英兵舰两次自宁波溯姚江入侵县城大掠,毁城隍像,烧岳庙,天妃宫,接待寺各官兵驻扎处,登玉皇山掠去宝钟一具退去。(《余姚市志·军事编》) 【鸦片战争时,林则徐途经余姚】道光二十一年三月,林则徐上疏自请治罪,清廷命戴罪赴浙,随营自效,赏给四品卿衔命驰赴浙江军营。五月离粤赴浙往镇海。六月下旬,清廷革除林四品卿衔,从重发配往伊犁。七月十五月由镇海至宁波,经慈溪(慈城)、余姚、上虞赴杭州。(《余姚市志·大事记》,并参考《浙江百年大事记》) 【鸦片战争中,清钦差大臣裕谦气绝余姚】道光二十一年八月,英军攻陷镇海,清钦差大臣裕谦投泮池自杀获救,已奄奄一息,副将即以舆送宁波,宁波已陷于混乱中,因以小舟送绍兴,途经余姚,气绝于六浦庙(今酱园街东风小学校址)。(《余姚市志·大事记·浙江百年大事记》) 八、教育、卫生、体育 【姚江学派】明王守仁创立心学。因其出生余姚姚江之滨,又因初学者多为邑中之士,因而称为“姚江学派”,又王守仁号“阳明”,又称“阳明学派”。简称“心学”。学派主旨为“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就是认为事物之理取决于吾心之理。“吾心”宇宙万物的本源,心是宇宙之天渊。这是王守仁继承陆象山之学而加以发展,为主观唯心主义论。王守仁的“知行合一”,与朱熹学说的“论先后,知为先”这一说相颉顽。王守仁的“致良知”是他的哲学核心,认为“良知”是“人先天具有”,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人入井,自然知恻隐。“致良知”即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要求每人通过反求内心,消绝人欲修养方法,达到“万物一体”的境界。王守仁的良知并非知识的标准,而是判断善恶、道德的标准。即以“致良知”为认识和实行封建道德途径达到道德修养的目的。王学以反传统面目,冲击着当时被封建统治者定于一尊的程朱理学,给僵化的思想界注入活力,对后来明清启蒙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王学后来分为七派,余姚子弟徐爱、钱德洪、孙应奎、闻人诠等属“浙中派”。 【浙东史学派】简称浙东学派,为区别南宋浙东学派,也称清代浙东学派。学派理论奠基人和创始人是余姚黄宗羲,其他主要人物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黄宗炎、黄宗含、黄百家、章学诚、邵晋涵均为浙籍人士。他们一般主治学先穷经而求证于史,并提出“六经皆史”等命题,倡导一种研究史料,而通经致用的风气。 【汝湖初等农业学堂】清光绪三十四年(1905)正月,余姚士绅谢宝书等集资13040元,于泗门汝仇湖畔,购民房修校舍创设汝湖初等农业学堂,设蚕业科,招收学生44人。至民国元年(1912)改名为“余姚县立乙种农业学校”,当时已毕业2班。“汝湖初等学堂”办学方针为注重科学,发展实业。先设蚕桑科,辟蚕房三间,重视教学实验。教材多为自编,如《栽桑法》、《养蚕学讲义》、《新中华农业大意》等,并出资派教师至日本大阪农校深造,以提高师资质量。我国早期革命家杨贤江、著名农业学家沈宗瀚为当时学校学生。1913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任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时,对该校极为重视,亲撰《余姚汝湖乙种农学校记》对谢宝书等提倡实业、集资创办农校,大为赞誉。民国16年(1927)改为县立第二小学。 【余姚中学】在余姚镇武胜门西舜水桥南堍。是余姚市最负盛名的学府,是浙江省重点中学之一。前身是余姚私立实获初级中学,创建于1935年秋。以后由私立改为公办,由初级中学发展为完全中学,两度迁移校舍。十次更易校名,历经风雨沧桑。至1995年已培养初高中学生250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在社会主义建设岗位上各自施展才华,作出奉献。其中不少学生经过继续深造、锻炼,成为专家学者、军事将才、外交使者、政府官员、企业明星、劳动模范、行家能手,成绩卓著,造福社会。余姚中学现有高中24个班级,1272名学生,115名教职员工。校园有地70亩(1995年),建筑面积达19000余平方米,有新建教学楼、实验楼、图书楼、行政楼、健身房以及师生宿舍、食堂等。运动场占地30亩,田径、球类等设施完全。最近十年间,又新置教学设备有:电子计算机房全套计24台计算机,语音实验室64座设备一套,电脑打字机一套,校长自动办公系统一套等。 余姚中学素以严于治校,重视教学著称。现已形成“爱国、求实、进取”的良好校风。 【姚江书院】明崇祯十二年(1639),余姚人沈国模、管宗圣、史考咸讲学于半霖,因建义学,祀先贤王阳明,名姚江书院。清康熙八年(1669)韩孔当主院事,严立规约,弟子七十余人。三十三年邵廷采继之。四十一年迁南城声角苑(今花园桥)。姚江书院重自由讲学之风,弘扬王阳明“致良知”学说为“姚江学派”活动中心之一。书院组织严密,规章制度完备,月有会,会有讲。强调“进德修业”,力求言行一致,反对“趋炎附势、把持乡曲”。院规六条:一,阐致知之蕴,为学须精切探求,阐明“致良知”深义,躬行实践;二,“合证人之旨”,立诚为首,为学不能有半点虚假;三,“申鹿洞之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四,“加敏求之功”,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五,“乘不拔之志”,要严于操守,持之有恒;六,“究当世之务”,要关心社会。 九、文化 【姚剧】源于说唱、走书的曲艺。早期称“灯戏”、“鹦哥戏”。清乾隆时有班社10余个。活跃于余姚、慈溪、上虞、绍兴乡村。后流传于湖、嘉地区。光绪时进入上海,与苏滩、沪滩互为影响。演变成姚滩。清末民初,有班社50个,进上海演出的13个。并流传至舟山、新昌、嵊县。马楠本、童忠泰等演员还先后在上海永乐园、高乐楼、如意楼演出。大桂香、小山宝在上海唱片厂灌制卖小糖唱片。以后艺术上固步自封,内容有色情糟粕,日趋衰落。1953年黄承炳、胡家良等组成“余姚滩簧小组”,上演传统“采石榴”“打窗楼”及现代戏“漳河湾”。1956年9月省批准为地方剧种,定名为“姚剧”,成立余姚县姚剧团。剧目中传统剧目有72本,新编剧目有“半夜鸡叫”、“柏树坡”、“错进错出”、“强盗与尼姑”、“烦恼的喜事”、“沙场泪”、“传孙楼”等。 【余姚腔】与海盐腔、昆山腔、弋阳腔,同列为南戏四大声腔之一。发源于宋代。明嘉靖时,流行于常(州)润(州)池(安徽贵池)太(安徽太平)及徐、扬等州。在安徽池太一带同弋阳腔汇合成青阳腔。余姚采用联曲体结构。用板鼓、无管弦,运用滚手,在曲调前后或中间穿插接近口语韵文,使曲词通俗化,受民间欢迎。至明末,形成杂白混唱。以后衰落以致失传。据考证,明末起,流行于绍兴一带的调腔是余姚腔流派,宁海平调尚保留其遗响。 余姚腔剧目、调繁多,据今人考证剧目有21个,曲调有93种。(《余姚市志·文化篇》) 【馆藏地方文献】余姚五桂楼为清邑人黄澄量私人藏书楼,在梁弄镇。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建,有“浙东第二藏书楼”之称,原藏书为6万余卷。1955大部分为省图书馆提去,现在仅存古籍9993册。余姚第二个藏书楼为“余姚梨洲文献馆”,位于城区龙泉山中天阁。1952年全县土改时,把全县地主乡绅家里存书,集成建立,有书籍26000册。大部分为经、史、子集、家谱、宗谱,并有名家字画300幅。余姚市馆藏地方文献,大多藏于梨洲文献馆,有992种近3000册。市图书馆次之,市档案馆也有部分收藏。馆藏其他文献,古籍书多藏于五桂楼,按经史子集四部分分类入藏,经史占其中2/3,大多数为清刻本,少数为明刻本。市图书馆最大馆藏文献为1500册彩印本《四库全书》。 十、文物古迹 【河姆渡古文化遗址】位在余姚河姆渡镇,1973年6月底发现。经两期发掘、专家分析研究和放射性碳14科学测定,距今已有6900多年历史,为我国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发掘面积约占4万平方米,相互迭压为四个文化层组成,共出土文物7000件,第四层最为重要。(一)发现大量稻谷堆积。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水稻发源地之一;(二)发现大批木结构建筑遗迹。房屋为木结构干栏式长屋,营建技术,已掌握伐木,加工成桩、柱、梁板。并用榫卯接合。(三)出土刀、匕、锤、铲、矛、碗等木器。家畜遗骸数量繁多,哺乳类有灵长目2种,偶蹄目9种,啮齿目2种,食肉目11种,长鼻、奇蹄目各1种。此外爬行类3种,鱼类8种,并有犀牛、象等骸骨发现。(四)夹炭黑陶,主要有釜、罐、盆、盘、钵5种。(五)出土耜、镰、哨、箭、镞骨器等20种。(六)墓葬27座,随葬品42件,及数十具河姆渡人遗骸。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河姆渡遗址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鲻山遗址】位于余姚市丈亭镇西岳村鲻山东麓。遗址南北约100米,东西约25米,出土石器有斧、凿;陶片夹炭黑陶为主。夹砂灰红陶次之,从各种器型综合考察,相当于河姆渡遗址第三层。距今六千年。 【通济桥】在余姚城区舜江楼南。石砌3孔拱桥,桥身连两边桥堍,其长43.39米,中孔净跨14.2米。桥面宽5.61米,两侧石板22块,望柱24根,雕狮首莲花座。东侧曰:“千里遥吞沧海月,万年独砥大江流。”西侧联曰:“一曲蕙兰飞彩鹢,双城烟雨卧长虹。”始建于宋庆历七年(1047)为木桥,称德惠桥,后易名虹桥。元至顺三年(1332)改建石桥,易名通济桥。现存之桥为清雍正七年重建。古时海船沿甬江入姚江西上,此桥为第一座桥,故称“浙东第一桥”。 【舜江楼】位于余姚通济桥北堍旧城墙上。坐北朝南,二层五间,抬梁式穿斗式结合木结构,下层四周有围廊,连城墙高11.86米。元至元年间(1335~1340)建。后屡毁屡建。1982年遭火,同年修复。 十一、旅游景点 【景点荟集的余姚龙泉山】在城区西隅,滨姚江。余姚古为浅海,山系浅海小岛,因名屿山,一名灵绪山。山腰有微泉,干旱不涸。晋时改为龙泉山。周围千余米,海拔67.4米。林木葱郁,风景秀丽,古迹荟集,亭阁俨然。景点有: 1、龙泉古刹:位于山东部。建于晋咸康二年(336),为浙东著名古刹。以后屡毁屡建。至元始祖元贞二年(1295)重建有3阁5院,3亭1寺,规模宏伟,占山之一半。明代,为学者、名宦荟集之所。王阳明曾二次讲学于寺之中天阁。清鸦片战争时,英侵略者在道光二十一年秋占宁波,派舰艇掠余姚烧寺。光绪元年(1876)重建,规模小于元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革期间,殿宇移作他用,佛像荡然无存。1990年重修整理。现已恢复旧貌,重放光彩。 2、中天阁:原为龙泉寺中一部分,五代时建。取意于唐方干《登龙山绝顶》诗中:“中天气爽近是河”一句。明王阳明两次讲学于此。嘉靖间立阳明牌位祀之,曰新建伯祠,东建海日祠祀文成父尚书王华,二祠统称曰二王祠。万历间,以冠带袍笏塑像。阳阴脸青,以门人徐爱、钱德洪配亲。清乾隆间设龙山书院。1954年迄今借作“梨洲文献馆”。 3、龙泉石井:位于中天阁东北处,茂林修竹间,古井终年不涸,因曰龙泉井。北宋王安石任鄞县令,与余姚县令谢景初为同科进士,时来余姚。作《龙泉寺石井》诗:“天下苍生望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以潜龙自比,抒政治抱负。南宋高宗赵构避金兵,经余姚去宁波下海,金兵北退,又重临余姚龙泉山,驻跸七天,饮龙泉井水,觉得十分甘甜,取十瓮以去,山名益振。 祭忠台位龙山绝顶。明正统间,邑人成器等在此遥祭为宦官王振所杀害之刘球。故名。台旁石刻有王阳明书祭忠台三字,早已废。 4、四先贤故里碑亭:位于龙泉山南坡,坐北朝南,为纪念严光、王阳明、朱舜水、黄梨洲四位先贤的风节、思想和历史功绩。严、王两碑亭建立清乾隆十九年(1754),朱、黄两碑建于清末。四亭原置于接宫官处(今龙山剧院前),后两迁至现址。1982年重建,四亭各有楹联、亭额碑名。 5、龙山景点:历经沧桑,1941年4月~1945年8月,余姚陷敌,日军占领期间,划山为警戒区,驻日警备队,禁民上山。原有明清时所建之严子陵祠,谢文正(迁)祠,孙忠烈(大燧)祠,以及二王祠、朱黄合祠等悉遭破坏,仅剩屋宇。二王祠中王阳明冠带袍笏塑像,亦遭日寇盗去日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63年辟龙山公园、建园中园、天风园、花木圃、动物园,并建有四贤严子陵、王守仁、朱舜水、黄梨洲纪念亭,分别由当代书法家舒同、沈定庵、周而复、郭绍虞题额。舜水亭南有“朱舜水纪念碑”,为1982年日本朱舜水纪念会、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建,沙孟海书。其旁有滑寿亭为纪念元末客居余姚之名医滑寿。1986年建。(《余姚市志·29编文物、古迹篇,参考《余姚乡情》) 【胜归山摩崖石刻】位于城北郊,海拔147米,原名圣龟山。晋刘牢之战胜孙恩屯兵于此,改名胜归山,又称打石山。少林多石,陡崖深潭。明嘉靖间胡宗宪任县令,出公羡银赎民山地,禁止开山采石,树木成荫,于是渐成形胜之地。以后胡宗宪任浙江总督,胜倭寇归饮在山下,立有胜归山碑,吕本撰管见,书徐九皋篆,嘉靖三十四年(1555)杨珂摹丹入山,镌刻胡公岩三字,实其遗迹。后又在岩穴崖壁石刻胡公半身浮雕像。及至民国时已改为观音像,后又湮灭。解放前后,东西山崖雕刻佛像十四个,依山势凿雕,排列有致。 【孤高耸立的客星山】位于余姚城东北十里的安山桥北,与慈溪市交界处。原名陈山,为汉严光隐居与墓葬之地。宋乾道间,史浩知绍兴府事命县令蔡宪于严光墓下建客星庵,立严子陵墓道。客星庵碑邑人虞似良书。嘉定时于山颠建高节书院,明洪武时湮废。墓有题石曰汉严光墓,明正德时立石镌曰:“汉徵士严公墓”。墓以上有高风亭。客星山,山阜峭陡,孤峰突起。清郑仕诗云:“姚邑东偏耸客星,十分孤秀十分清。”为风景秀丽的旅游圣地。客星山又为“汉三老碑”的出土地。清咸丰二年山民上山掘得。1922年杭州西冷印社专辟“汉三老石室”收存。(《余姚市志》二七编文物古迹) 【黄宗羲墓道】在陆埠镇十五岙村化安山,山峦连绵,峰青水秀,原来墓盖瓦如人字,呈圆弧山墙状。墓前设石桌、石凳。墓内无棺,遗体安置石床上,以期速朽。东南与忠端公墓两相对照。墓碣为四明(宁波)万经隶书。全祖望撰神道碑、毛奇龄撰墓志铭。后神道碑等湮灭。1956年省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文革中遭破坏。1981年修复,1995年修建墓道,两旁植梅花百株,并建有龙虎草堂。(《余姚市志·29编文物古迹》) 【四明湖】位梁弄镇西北,系人工水库,辟山环抱,林木葱芜,湖中碧波万顷,有八字桥山、玉兔岛、野猫湾、丁山等5岛。岛上植杨梅,湖中鱼虾捕捞量100多万斤。湖南畔狮子山顶建有“革命烈士碑”,碑高20余米,碑文“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郭沫若书”。现四明湖以玉兔岛为中心,开发成为四明湖渡假村,由香港张宇先生投资。 【白水冲】在梁弄南云根山与石屋之间。又名潺缓洞。瀑布高30米,飞流直泻,声如雷鸣,历代诗人多探胜吟唱,岸崖上刻“白水潺缓”四字。洞外原有祠宇观,为东汉刘、樊云翘夫妇向白道人学仙之处。得仙术升天后,后人在飞升处建祠观。后来唐玄宗遣使移观于此。宋徽宗御书为“丹山赤水洞天”。成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九洞天。“瀑布茶”产于此,唐陆羽名“瀑布仙茗”载入《茶经》。(《余姚市志·文物古迹》) 丹山赤水:在余姚大岚山柿林村溪边。沿溪悬崖峭壁数里,高数十米,石呈红褐色。岩缝中间生杂树,岩树花草,红绿相间,风景优美。古名杀羊岩,相传仙人“杀羊渍血”于此。溪名赤水,因名丹山赤水,上有赤水桥。(《余姚市志·文物古迹》) 余姚四岩窗:在华山乡大俞山巅。系一长方形悬崖。腰部列四洞穴,岩高30余米,长约60米,如四个窗户。唐刘长卿诗云:“苍崖倚天立,覆石如覆屋,玲珑开户牖,落落明四目”,四明山因此得名。岩下深谷有清泉碧潭,四周奇峰兀立,旁有屏风岩,上刻“四明山心”。(《余姚市志·文物古迹》) 余姚芦山禅寺:位于余姚河姆渡镇姚江之北,芦山北麓。四周山岭环抱,绿树翠竹,山水相映,景色秀丽。西邻河姆渡遗址,交通便捷。寺创建于唐乾元元年(785),南宋时赐额“芦山普光院”,隆盛一时,为文人学士游览探胜之地,陆游、范成大、史浩等俱有吟咏之作,流传后世。以后屡圮屡建。现存建筑多为光绪十三年重修迨至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六十年代,宁波、舟山等地僧众徙居于此。1992年修复开放。(《余姚市志·名胜古迹·宗教》) 十二、人物 严光(生卒年不详),东汉隐士。 虞翻(164~233),三国东吴骑都府。 虞喜(281~356),博览好学,尤钟天文历算。 虞世南(558~638),爵永兴县子,唐太宗称他为五绝。 全武(864~931),官终指挥使。 景初(1020~1084),任余姚县令时筑大沽塘。 叶恒(生卒年不详),任余姚州判时,筑大沽塘石塘。 滑寿(1304~1386),名医。 赵谦(1351~1395),人称考古先生,授中都国子典籍。 孙遂(1460~1519),明右副都御史。 王守仁(1472~1529),明南京兵部尚书,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 谢迁(1449~1531),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倪宗正(生卒年不详),曾知太仓州时,颇著政绩。 吕本(1503~1587),明南京国子子监祭酒。 吕天成(1580~1618),戏曲作家。 黄尊素(1584~1626),东林党首领之一。 叶宪祖(1566~1641),四川参政。 孙嘉绩(1604~1646),明末兵部尚书。 熊汝霖(?~1648),明末兵部尚书。 王诩(1616~1651),明末副都御史。 朱之瑜(1600~1682),日本尊称舜水先生。 黄宗羲(1610~1695),清初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黄百家(1643~1709),黄宗羲三子,国子监生。 邵晋涵(1743~1796),清国史馆提调。 黄澄量(生卒年不详),清藏书家。 叶樊(1791~1836),性慷慨好施,善于公益。 黄春生(1811~1861),十八局首领。 朱兰(1800~1873),太仆寺卿,督安徽学政,为官清廉。 黄炳垕(1815~1893),好天文历算。 吴彭年(?~1895),黑旗军将军,与日军战斗中阵亡。 邵友濂(?~1901),台湾巡抚。 马宗汉(1884~1907),辛亥革命烈士。 黄守斋(1854~1926),正蒙学堂校长。 贝介夫(1906~1927),中共党员,曾任浙江省委军事部长。 沈乐山(1901~1928),中共党员,曾任浙江省委工人部长。 黄楚欠(1872~1931),沪上新药业创始人之一。 杨贤江(1895~1931),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 严子鸿(1878~1932),画家。 费德昭(1877~1932),浙东工农红军第一师师长。 胡煌(1909~1936),中共闽浙赣省委组织部长。 陈洪(1906~1943),中共苏皖区组织部长。 朱洪山(1917~1946),新四军浙东纵队后勤部副部长。 黄明(1925~1947),中共沿江区特派员。 梁辉(1921~1948),中共梁弄区特派员。 肖东(1920~1948),女,中共虎东区特派员。 郭静唐(1903~1952),浙江省工业厅副厅长。 杜天縻(1891~1958),梨洲文南天馆馆长。 赵宇椿(1881~1960),创办三溪口农林果木园。 陈凤翔(1908~1960),名中医。 蒋梦麟(1886~1964),曾任民国政府行政院秘书长,1949年去台。 顾仲彝(1903~1965),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戏剧作家。 李思浩(1881~1967),上海市人民政府顾问。 谷镜汧(1896~1968),一生致力于病理学教学与研究。 宋汉章(1872~1968),倡办余姚阳明医院。 邵洵美(1906~1968),作家、翻译家。 朱荣宗(1898~1969),上海市一级人民教师。 谢寿天(1914~1972),曾任中国银行副总经理。 严景耀(1905~1976),北京大学法律系教授。 黄云眉(1898~1977),大学教授。 朱端钧(1907~1978),戏剧教育家。 沈宗瀚(1895~1980),农学家,1949年去台。 王中(1906~1981),曾任安徽省副省长。 周伯棣(1900~1982),经济学教授。 何克希(1906~1982),浙江省政协副主席。 张春阳(1911~1983),余姚第一人民医院副院长。 黄炳荣(1903~1984),佛像雕刻艺人。 李垕身(1889~1985),中国工程学会会长。 王仲荦(1913~1986),长期从事文史学教育研究。 阮毅成(1904~1988),台湾“行政院”设计委员会委员。 娄溥礼(1932~1988),国务院水利部副部长。 12.1名人传记 王守仁 王守仁(1472~1529),原名云,更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卅日生于县城瑞云楼(今武胜门内寿山堂)。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少受儒家教育,暇好骑射兵事,善射。15岁随父游居庸关、山海关等要塞。弘治元年(1488)于南昌完姻,结褵之夜,入铁柱与道士谈养生术,次日晨还。次年归姚途中于广信(今江西上饶)拜见娄谅,听他讲授朱熹“格物致知”论。五年中举人,寓京师父闲官署,遍读朱熹遗书。为决疑虑,“格”竹七天,无所得且罹疾。六年、九年会试均落第,遂归姚以诗书棋自娱。寻闻边关告急,精究兵家秘书。十二年中进士,值西北告急,疏陈“蓄材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全大、严守乘弊”八事。十四年至安徽审查案件,事成游九华山,与道士谈仙。次年因病南归,先后隐居、养病于绍兴阳明洞、钱塘净慈、虎跑诸寺。十八年于北京与湛若水结为好友,同倡“圣人之学”。 正德元年(1506),刘瑾专权,矫诏逮捕戴铣等,守仁时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权奸”,“有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要武宗“开忠谠之路”,触犯刘瑾,受廷杖,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治)驿丞。三年春至龙场,自筑草棚栖身,因穷荒无书,日绎旧闻,“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后人称“龙场大悟”),又创龙岗书院,为开化西南首举。次年应聘主府城文明书院讲席,始宣讲“知行合一”,学转陆九渊,渐自成体系。 五年三月,任庐陵知县,决积案,清邮驿;杜苛捐杂税,禁迷信神会。八月,刘瑾伏诛。十二月,调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间事学术活动。七年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初赴职便道省亲,途中向徐爱阐述《大学》新说与“知行合一”思想。十月督滁州马政,闲时聚徒讲学。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十一年升佥都御吏,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农民起义。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农民起义军,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兵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天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此后6年许,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起义,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年57岁。葬绍兴兰亭洪溪(1989年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绍兴市兰亭乡花街村),谥文成。《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王守仁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又是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著有《阳明全书》(又称《王文成公全书》)。 在余姚遗迹有出生地“瑞云楼”遗址、读书处“龙泉寺”、讲学处“中天阁”、“新建伯牌坊”(原在城区人民路小学大门口,1964年毁)等,龙泉山另有“阳明祠”、“阳明亭”、“故里碑亭”等纪念物。 黄宗羲 黄宗羲(1610~1695),乳名麟,字太冲,一字德冰,号南雷,别号梨洲老人、梨洲山人、蓝水渔人、鱼澄洞主、双瀑院长、古藏室史臣等,学者称梨洲先生。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八月初八生于通德乡黄竹浦村(今属明伟乡)。黄尊素子。天启三年(1623)补仁和(今属杭州市)博士弟子员,课余好读野史、小说。六年闰六月初一,父被魏忠贤害,祖父书“尔忘句践杀尔父乎”8字于墙,励其为父报仇。 崇祯元年(1628)正月,怀疏袖锥赴京讼冤,至京,魏忠贤、崔呈秀等已被罢斥自尽,天启朝冤案获平反,其父追赠为三品官予以祭葬。上书请诛阉党余孽许显纯、崔应元等。五月刑部会审,出庭对证,出袖中锥刺许显纯,当众痛击崔应元,拔其须归祭父灵,并偕死难诸家子弟,祭奠于诏狱中门,哭声惊动宫廷,崇祯帝叹为“忠臣孤子”,朝野咸誉“姚江黄孝子”。是年秋至绍兴,师事刘宗周。崇祯三年,乡试落榜,遂将时文制艺束之高阁,攻读经史诸子百家,并涉猎西方自然科学。家藏书读之不足,向绍兴世学楼、山阴澹生堂、南中千顷斋、吴中绛云楼等借抄读之。与弟宗炎、宗会被儒林称为“东浙三黄”。同年在南京加入复社,六至七年,在杭州加入孤山读书社,此前后,与弟及好友在余姚组织梨洲复社。十一年,与顾杲等发布声讨阉党余孽阮大铖罪行的《留都防乱公揭》,十五年入京,周廷儒欲荐为中书舍人,力辞不就,南归余姚。 崇祯十七年春,明亡。五月,南京弘光政权建立,阮大铖为兵部侍郎,编《蝗蝻录》(诬东林党为蝗,复社为蝻),据《留都防乱公揭》罢名捕杀,宗羲等被捕入狱。翌年五月,清军攻下南京,弘光政权崩离,乘乱脱身返姚。闰六月,邑中孙嘉绩、熊汝霖起兵抗清。变卖家产集黄竹浦600余青壮年组织“世忠营”响应,著《监国鲁元年大统历》,鲁王宣付史臣颁之浙东。顺治三年(1646)二月,被鲁王任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五月,指挥“火攻营”渡海抵乍浦城下,因力量悬殊失利。六月兵败,清军占绍兴,与王翊率残部人四明山,驻杖锡寺结寨固守,后因其外出时部下扰民,寨被山民毁而潜居家中,又因清廷缉拿,避居化安山。六年朝鲁王,升左副都御史。同年冬,与阮美、冯京第出使日本乞兵,渡海至长崎岛、萨斯玛岛,未成而归。遂返家隐居,不再任职鲁王行朝。七年至十一年,遭清廷3次通缉,仍捎鲁王密信联络金华诸地义军,派人入海向鲁王报清军将攻舟山之警。期间家祸迭起,弟宗炎2次被捕,几处极刑;儿媳、小儿、小孙女病夭;故居2次遭火。顺治十年九月,始著书讲学,康熙二年至十八年(1663~1679),于语溪、绍兴、宁波、海宁等地设馆讲学,撰成《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等。 康熙十七年,召征“博学鸿儒”,学生代为力辞。十九年,康熙帝命地方官“以礼敦请”赴京修《明史》,以年老多病坚辞。康熙帝令地方官抄录其所著明史论著、史料送交史馆,总裁又延请其子黄百家及弟子万斯同参与修史。是年始停止讲学,悉力著述。二十二年,参与修纂《浙江通志》。廿七年,筑生塘于化安山。廿九年,康熙帝又召其进京充顾问,徐乾学以“老病恐不能就道”代辞,康熙帝感叹人才难得。三十三年作《梨洲末命》:“吾死后,即于次日之蚤(早),用棕棚抬至塘中,一被一褥,不得增益。棕棚抽出,安放石床”。“凡世俗所行折斋、做七,一概扫除……相厚之至,能于坟上植梅五株,则稽首谢之。”又作《葬制或问》以释家人对“不用棺椁”之疑。次年七月初三逝于家,年86岁,门人私谥文孝。墓在今陆埠镇十五岙化安山,1981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保单位。宗羲是思想家、史学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博学多才,著述弘富,在哲学、历史、天文、地理、数学、文学、艺术、宗教、文字等领域都有独到研究。今有浙江古籍出版社版《黄宗羲全集》(不含汇编前人诗文集类)行世,代表作有《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南雷文定》、《四明山志》等。《明夷待访录》系统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断定“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今余姚城区有故里碑亭、梨洲亭、梨洲文献馆、南雷路等纪念物。 |
|||||
| |||||
|